传递温暖和友爱 为了更好的明天——写在第29次全国助残日
每个听障儿童都是无声的天使,每个残疾家庭都应拥有美好的未来。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更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关心和帮助身边的残疾人。在第29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感受和倾听那些温暖、友爱的故事。
康复,还听障儿童多彩的有声世界
“这是火车,小鱼,风车……”在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的教室里,两岁的奇奇指着纸上的图画告诉爸爸。父亲李先生坐在奇奇身边,用温柔和怜爱的眼神看着坐在自己怀里被图画吸引的儿子。
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工作缘故,他很少能陪孩子到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一般都是由妻子或者家里老人负责奇奇的康复工作。说到一半,李先生流下眼泪。
“奇奇是在新生儿听力筛查时发现有听力问题的,当时我们挺意外的,真的很受打击。孩子这么小就需要进行手术,但是为了他以后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必须要做的。”李先生擦拭眼角的泪水继续说道,“孩子9个月大时进行的手术,后来我们知道了这个康复项目就来参加了,效果很不错。”
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的梁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康复指导中心针对年龄在2岁半以下的听障儿童专门开设了亲子课堂,让家长在课堂上学习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要点的同时,也让他们见证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我挺感谢康复中心的老师们,那天奇奇在家说了一句‘爷爷奶奶吃饭了’,让我非常惊喜。”说到孩子的进步,李先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梁老师告诉记者,早期干预越早,孩子的康复效果就越显著。经过康复学习,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进入幼儿园生活。除了康复中心的康复课外,家庭中真实环境下的交流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奇奇在小区里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和其他孩子交流没有明显区别,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李先生说,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这是每一位听障儿童家长的心愿。
创业,残疾人也能打拼出一番新天地
“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虽然没有双手,但我要用键盘和互联网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今年47岁的付凡平来自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宜世村。
1990年,一场意外火灾让付凡平失去了4位亲人,也让她毁容、失去双手。熬过无数无助漫长的日子,付凡平选择与命运抗争。
她养过羊,种过树,做过小买卖,各种可以改变家庭状况的方法她都尝试过,但家庭收入仍然没有太大改观。
2015年8月,宜川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当地政府发展农村电商事业,举办了数期电子商务培训班。付凡平得知消息立刻报名参加,听不懂她就问,记不住的就用手机录下来。最令她头疼的,还是学习如何操作电脑。因为没有双手,她只能用肢体操作键盘。最后通过不断练习,她找到了适合她的操作方法。培训结束时,她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员之一。
在创业的路上,付凡平又遇到了新难题。因为家乡盛产苹果、梨等农产品,她希望通过开网店的方式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拍照、传图、写说明,每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每个环节对她来说都不容易。
2018年9月,在当地各级残联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付凡平创办了土特产专卖体验店,线上线下共同经营,诚信经营让她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随着网店生意越来越好,付凡平注册了自己的农产品经销公司,销售额不断攀升,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当地15个村庄的农户。
付凡平说:“我的公司起名‘蒙恩’,就是让自己时刻怀着感恩之心创业,并要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残疾人脱贫致富。”
挑战,残疾贫困户的率先转型
“谁也不想戴着贫困的‘帽子’过一辈子,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咱没有理由不努力!”吉林省靖宇县花园口镇仁义村残疾人贫困户于洪波说。今年40岁出头的他养了26箱蜜蜂、2头黄牛,种植香瓜、黑果花楸等9亩。每天从早忙到晚,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
由于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妻子也有智力障碍,于洪波一家属于典型的“一户多残”贫困户。受知识、技能等因素制约,于洪波一家长期靠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维持生计。
2016年初,仁义村实施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在村民们都犹豫不决时,于洪波率先拿出自家4亩耕地,发展黑果花楸和蓝莓种植。于洪波每天早早起床,拄着手杖踉踉跄跄地忙里忙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他很快成为村内种植黑果花楸、蓝莓的行家里手。
尝到种植甜头的于洪波没有止步,又钻研起香瓜种植和养蜂技术。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香瓜不仅产量高,品质也特别好,还没等上市,附近的果商就把他的瓜订购一空……养蜂方面,他也成了“土专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今年他家的26箱蜂为他创收2万余元。
现在于洪波还经常挤出时间到地里向其他村民传授经验,“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只要坚强面对,舍得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于洪波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