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怪才”沈竑坚守崇明岛十多年:喂乌小蟹喝“酸奶”,让昂刺鱼上“跑道”

2019-05-20信息快讯网

“湖州怪才”沈竑坚守崇明岛十多年:喂乌小蟹喝“酸奶”,让昂刺鱼上“跑道”-信息快讯网

▲沈竑在田间查看生态养殖情况。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人物小传

沈竑,浙江湖州人,生于1964年,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上海沐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合作社以“虾稻鳖”共生共作的生态养殖模式闻名。201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湖州是一座有着商业基因的城市。追溯历史,明朝传奇巨贾沈万三,和清末湖州丝绸商团代表张静江等人都是湖州人;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指挥部就设在湖州会馆……大上海是湖州商人最好的舞台,沈竑则是新时代又一位在上海取得成功的“湖州怪才”。

沈竑经营的领域是农业水产养殖,大本营设在上海的崇明岛。在这个提倡生态先行的时代,农业有机会成为新的热门领域。至少,沈竑同意这个结论。

31岁破格晋升高工,培育出崇明首例人工蟹苗

沈竑是个怪才。1986年于浙江水产学院(现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上海水产大学攻读研究生,其间赴日本东京中央水产研究所从事研究。1989年,沈竑硕士毕业,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1995年,他以31岁的年纪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同年被评为国家海洋局十大科技精英。就在事业前途似锦的时候,1997年,沈竑辞去国家海洋局的工作,下海了。

这里有一个玄机。众所周知,崇明岛本是大闸蟹(中华绒螯蟹)蟹苗的起源地。但在当年,天然蟹苗繁殖不出来,全靠捕捞,价格昂贵。1995年,沈竑第一次登上崇明岛,经过两年研究,培育出了崇明首例人工蟹苗。这为崇明蟹养殖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我们无从知道是不是湖商基因起了作用,沈竑非常果断地作出下海的决定,受聘于崇明一家水产养殖实业公司。然而,就像很多经商者一样,他在前期经历过波折。由于经营不善,公司无法正常运转。2004年,沈竑二度创业,在崇明竖新镇流转700亩土地,成立上海沐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自己挂帅担任总经理。

让天马行空的科研想象力自由驰骋

创业是艰辛的。沈竑初到崇明岛时,那里没有自来水、没有有线电视、没有空调和浴室,晚上所有娱乐活动就是守着一台图像模糊的电视机。三伏天关着房门热得难以忍受,一开门无数蚊子又毫不留情地向你袭来;数九寒冬时,凛冽的北风透过门缝呼啸而入。然而,对于醉心研究水产养殖的沈竑而言,这里有着外行人无法理解的无穷乐趣,更可以让他天马行空的科研想象力自由驰骋。

崇明本地蟹旧称“乌小蟹”,说的是螃蟹又黑又小。虽然品质不错,但是品相难以得到市场认可。2005年,沈竑主持的“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立项,换句话说,就是给崇明蟹“喝酸奶增肥”——在幼蟹养殖期间,往蟹塘里加入三种微生物: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结合种植水草,投放螺蛳,增强蟹的肠胃功能,并且调节水质。目前,崇明本地蟹长到三四两已不是新鲜事。

近年,沈竑又在崇明岛林地间实验“跑道养鱼”。即,利用林地间天然存在的沟壑,将3%的林地沟系开挖建设成鱼池,剩余97%的林地沟系作为促进鱼池水体净化的涵养水体。在细长条的鱼池中,安装泵机,让水体流动起来,鱼在池中就如同在天然环境中一样,需要“游泳健身”。而鱼的排泄物则被循环出去,在涵养水体中分解。池中投放的不是一般的鱼,而是高附加值的昂刺鱼、罗非鱼。这样养出来的鱼,肉质口感好于一般养殖鱼,不仅市场认可,利润也提高了。

他希望更多人回到乡村投身农业

沈竑在崇明岛创业20多年了。在崇明,他每天起得很早,有时会选择在清晨阅读充电。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联系。沈竑希望更多人回到乡村投身农业。因为,乡村是生活的根本,而农业则是乡村的根本。

沈竑的员工丁卫东年轻时是渔民,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勉强养家糊口。现在,他在沈竑的春润合作社打工六年,两年前做起了家庭农场,年收入十几万元。在沟里投养小龙虾,给甲鱼喂小鱼,关键是钱挣得多了,日子过得好了,人也体面了。在合作社多年,丁卫东对“稻虾鳖”生态链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不用农药、化肥,避免影响水源,通过食物链达到生态平衡,这是对农民收入、水源生态、大众健康都有益的事。”像丁卫东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五家,农场主年轻的30多岁,年纪大点的50多岁。

80后小陈是沈竑春润合作社里的骨干,学的也是水产专业,几年前由导师推荐到合作社工作,现在主要负责营销。在村民眼里,又会养甲鱼、又会玩iPad的小陈代表了“现代农民”。而对于沈竑来说,现代农业模式的不断尝试、不断推广,正是他乐此不疲追求的理想所在。

作者:本报记者 沈竹士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