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药企主动降价,“4+7”试点效果“超出预期”!

2019-05-25信息快讯网

多地药企主动降价,“4+7”试点效果“超出预期”!-信息快讯网

今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4月1日,11个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实施。过去近两个月,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效果如何?为患者省下多少钱?又给市场和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带量采购价格低

“超出预期!”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这样评价药品集中采购的实施情况。根据“4+7”试点地区(由4个直辖市和7个省会或计划单列市参与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集中招采中选结果,25个药品品种中选,中选价平均降幅达52%,最高降幅达到96%。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25个中选品种在11个试点地区采购总量达到了4.38亿片/支,总金额为5.33亿元,完成约定采购总量的27.31%。

药品集中采购到底省了多少钱?患者感受最直接。上海市民蒋先生两年前心脏安上支架后,就长期服用国产抗血栓药氯吡格雷。原来定价75元,现在每盒只要26.4元,比之前便宜了将近三分之二。按一个月服用近5盒计算,单这一种药,每月就能省下200多元。

这对我们患者来说是相当好的。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肿瘤科医生表示,像吉非替尼、伊马替尼等抗癌药,过去患者吃半年可能就要花10万多元,现在可以节省八九成。在国务院医疗体制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李玲看来,带量采购最直接的好处,是为群众带来了急需的“救命药”。

通过国家的力量,以市场换量、换价,解决老百姓燃眉之急。因为现在癌症确实要靠这个药救命,国家把价给降下来了。如果再能纳入医保,老百姓确确实实可以得到实惠,救了急。

限价采购挤水分

除了推进带量采购,不少地区也同时实施“限价采购”来挤出未中标药品的药价“水分”。去年底,因药品降价未到位,60家药企的125个抗癌药药品曾被暂停在辽宁省挂网采购。

各地通过“限价”压低药品价格的同时,首款进口仿制药也加入一致性评价竞标,其中瑞士医药巨头诺华集团旗下的山德士(中国)生产的瑞舒伐他汀,成为首个通过评价的进口药品。

集中招采、一次性评价、限价采购、进口仿制药进入……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制药行业又将面临何种转变?

为了获取生存空间,一些药企相继下调药价。今年3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通知说,多款“4+7”未中选医保支付药品降低价格。

其中,制药巨头诺华的原研抗癌药(格列卫)的价格降到了7182元/盒。4月17日,浙江省药械采购中心发布关于下调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等产品联动(采购)价格的通知。此前,北京双鹭药业也主动申请降低药品供货价格。其中,一款抗肿瘤药的价格降幅高达76%。

降价挤出的水分来自于哪儿?

过去在药品销售环节花费了巨大费用,这一次挤出了药品促销环节当中的费用。

在上海、北京、苏州等国内创新药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药企开始将创新药作为核心业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负责人蒋华良说,目前研究所承接的为药企研发肿瘤免疫药物的品类就有几十种,而且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趋向白热化。

开始的时候有点同质化竞争,到后面发展起来,每一个公司制定不同的方向,差异化发展,对我们医药市场的发展非常有利。

调查显示,面对“4+7”带量采购落地在11个试点城市形成的价格洼地,已有周边城市患者开始到试点城市购药,不少患者正在期待集采从省内到全国的联动。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抓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部署扩大试点工作。

来源:经济之声

编辑:施薇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