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之张元济故居——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号

2019-05-30信息快讯网

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近代著名学者、出版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著有《校史随笔》等。

1932年1月29日早上8点多钟,日军的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总厂及附属的东方图书馆。东方图书馆的46万册藏书,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35000多册,悉数被毁,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大半生的心血化为灰烬,唯留下了张元济“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的哀叹。

名人故居之张元济故居——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号-信息快讯网

誓不愿与沪西的极司菲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汉奸特务大本营为邻,张元济卖掉了居住近30年的同条马路40号别墅。后经好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介绍,从张姓买办手中租下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85弄)沙发花园24号。上世纪50年代沙发花园改名为上方花园,由张元济题名书写。24号为新式三层里弄房子,砖木结构,每层朝南两大间,旁边一小间,朝北一个亭子间。底楼西面为客厅,当年常有穿长袍的老先生在此出入,商务印书馆的数次董事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旁边一个小的会客室里,两个大柜子装的是线装《百衲本二十四史》。东面为餐厅,餐厅的几个大柜子里则装满了张元济主持编印的古籍丛书——线装本的《四部丛刊》。此外,厨房、汽车间同样位于底层。事实上,自入住沙发花园起,张家经济状况已无法负担小汽车的消费。所以,汽车间就变作胡乱堆些杂物的所在。张元济住在二楼西面朝南的一大间,既是卧室,又做工作室用。屋内一张4尺宽的床,一张红木方桌,这里的书柜中存放的则是海盐张家传下来的书籍。儿子、儿媳携一双儿女住在三楼。

直到1958年张元济病逝于此,他在沙发花园生活了20年。前10年张元济身体硬朗,坚持每日工作。每天早上8点钟,商务印书馆的通讯员汪师傅骑着自行车,送来一大叠文件请董事长审阅,若有紧急之事待张元济批阅,汪师傅就会等在家里,待批示完毕带回印书馆。其他不是很急的文件就会留下来。除去中饭和小憩的时间,每天张元济大概总要忙到下午4点左右。

张元济工作时,允许他最疼爱的小孙子拿个小椅子坐在旁边读自己的书,但是条件是不许喧哗。张元济房间里有一本大的分省地图册,小孩子刚刚认字时,便拿来翻翻。后来,有朋友从甘肃平凉给张元济送了包土特产,他想在地图上看看平凉的所在,没有找到,却被旁边的小孙子给指了出来。做爷爷的很开心,甚至比自己“发现新大陆”还要欢喜。后来,张元济陆续给孙子买了好几种地图。地图上周边邻国都标注为白色,中国各省则为彩色。日本人统治期间,台湾同样显示为白色。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商务印书馆出了一版大的挂图,台湾终于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同样涂上了颜色。于是,张元济特意请通讯员汪师傅从商务印书馆买了一张。那天地图送来时天已经晚了,张元济在房间灯下,把地图铺了开,用手指坚定地指着台湾给孙儿看,“台湾也有颜色了,还标注了详细的地名、铁路线”。虽然,当年的小孙子张人凤如今也已是年逾七旬的长者,但是回想起爷爷那刻的神情,一个不拘言笑老人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1992年,淮海中路1285弄24号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挂上了“张元济故居”的牌子。但是,如今建筑内外已面目全非,由多户人家共同居住,院落不免显得杂乱,半空中无章地纠结着电线。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