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魔笛》原来还能这么演
《魔笛》融汇了新奇的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在剧场中有耳目一新的欣赏体验。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讯 (记者 徐璐明)你有见过一部歌剧的舞台背景只有一面开了5个门的白墙吗?然而,当音乐响起,这块白墙立刻幻化为一块巨大的电影银幕。在这块银幕之上,花儿如魔术般在慢镜头中绽放,大象漂浮在鸡尾酒杯上,笛子能迎风飞翔、铃铛能随着节奏跳跃……昨晚,随着这样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歌剧《魔笛》的上演,上海大剧院2015/2016演出季正式开幕。
“这是一部奇幻、超现实、魔力和人性等元素纠结一处的歌剧。”柏林喜歌剧院艺术总监兼导演巴里·科斯基这样评价莫扎特的这部作品。但也正因为《魔笛》是这样的多样化,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柏林喜歌剧院的《魔笛》,那就是“一部创作于18世纪的歌剧,充满了20世纪的默片风格,运用的却是21世纪的多媒体技术”。确实,尽管已经有上百个版本的《魔笛》曾经被搬上过舞台,但柏林喜歌剧院的“多媒体”版本仍然可以被称为是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一个。
天使在屏幕上方飞翔,野兽在下方撒野;王子塔米诺示爱公主帕米娜时,屏幕上适时跳动着心脏;邪恶夜后以硕大的蜘蛛形象现身,蜘蛛网遍及屏幕,足有三层楼高;演员还可以飞越星球再坐着电梯直达地狱……改编如此大胆的《魔笛》是柏林喜歌剧院与英国戏剧新锐1927剧团联合制作的成果,后者为此制作了上百个动画场景。使用多媒体动画在舞台上并不少见,但“二维”的动画与“立体”的演员之间很少产生互动。对于演员而言,他们面对最艰巨的挑战,莫过于在演出时,除了演唱,还要与身旁随时变化着的动画投影互动。饰演帕米娜的女高音布里吉·格勒告诉记者,演员们站在巨幕之前其实看不到他们背后动画的变化,这就要求他们不只台上走位要精准,每一处小细节和小机关亦要熟稔于心,才能防止差错。
为了每一步都踩在点上,演出前,歌剧演员总要花五到六周时间彩排。也因为演员要与虚拟场景不断互动,熟悉传统型歌剧的歌者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魔笛》在上海演出的演员清一色来自国外。充满魔幻色彩的动画、演员精准的走位,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叹:“原来歌剧还能这样演!”在《魔笛》开演前,这部多媒体歌剧就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与其说这次的《魔笛》是一部歌剧,不如说它是一次集视觉、肢体、音乐、电影为一体的全艺术展示。这个版本的《魔笛》颠覆了大众对于歌剧的固有印象,原来高高在上的古典歌剧艺术,通过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也能与“新奇”和“时髦”挂上钩。甚至有业内人士断言,也许这就代表了歌剧的未来。
不过,投影技术和传统歌剧演出的融合并非易事。由于影像的变化总是快于音乐,如何使这些运动的图像和音乐相协调?传统歌剧中,指挥是统领演出节奏的关键,加入了多媒体动画的《魔笛》,音乐的节奏是否会被画面带着走?面对这样的质疑,《魔笛》的指挥克里斯蒂娜·波斯卡毫不犹豫地对记者表示:“歌剧的节奏还是听指挥的。”事实上,早在柏林喜歌剧院与英国1927剧团合作之初他们就已经达成共识,就是绝对尊重音乐的首要地位,动画是跟着音乐走的。“整个动画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电影,而是根据音乐、剧情的发展设置了918个提示点,音乐每走到一个点,动画才会相应跟着变化。”助理舞台监督托拜厄斯说,正因为如此,每场《魔笛》都会因为指挥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