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大海既神秘又凶险,古往今来,一代代航海者驭船前行,探寻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其中,不乏被碧波巨浪吞噬的不幸者,那些沉船及其所承载的珍贵历史器物,虽尘封于漫漫水底世界,却在悠悠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碗礁一号”沉船是众多被大海吞噬的贸易船只之一,沉没把它永远定格在300多年前,康熙盛世的中国。考古工作者从“碗礁一号”沉船中,打捞出17000多件景德镇瓷器。这些瓷器种类丰富、纹饰齐全,代表了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碗礁位于平潭屿头岛东北面约1000米处,是一块突出海面约10米的礁石。碗礁附近的水域暗礁众多,不少船只沉没于此。当地人根据沉船中发现的大宗货物,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等,碗礁即因捞起的瓷碗居多而得名。
2005年7月1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东海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此次发掘从2005年7月初开始至10月中旬结束,中间受到5次台风天气影响,实际工作48天、累计潜水833人次,潜水时间3.7万分钟。
▲沉船考古技术示意图
“碗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队员分别来自福建、辽宁、安徽、海南、江西、湖北、广西、山东、浙江等,共计34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这是我国自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以来专业人员参与最多的一次。
船体掩埋于灰黑淤泥中,大致为东西向。自甲板以上部分和桅、舵、帆、锭等均已不存,船内有十五道隔舱板,将船分为十五个舱,其中东八舱和西五舱隔舱板全被破坏仅存痕迹。
船壳板仅一层船板,船体用材主要为杉木、樟木等。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散布在船体表面及周围,大部分较完整地遗留在沉船的舱内,有的还排列整齐保持着沉没前的状态。
经过水下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共打捞出水瓷器17000余件。若算上失散、被盗、被毁的,“碗礁一号”沉船所载瓷器总量预计在4万件以上。
在部分出水瓷器之间发现有稻壳,说明在装船时人们有意识地在瓷器中间填塞部分谷壳,减轻瓷器在搬运、运输中的碰撞,以保存瓷器的完整性。
此外还发现一小段棕绳,推测是用来捆扎瓷器的。
考古发掘现场的应急保护是出水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出水文物从水下打捞出来后,由于短时间内环境急剧变化,要求考古人员必须现场进行脱水、脱盐处理,而不能等运回室内再做保护处理。
做过初步保护处理的出水瓷器大部分表面灿亮如新,而五彩器由于海水长期浸泡,绝大部分颜色发黑。
“碗礁一号”沉船遗址出水的瓷器为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产品。累计出水17000余件,大部分为青花瓷器,少量为青花釉里红器、单色釉器、五彩器等,真可谓是一座水下瓷器宝库。出水瓷器大多为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所制的精品——胎质坚硬、釉色莹润、器型多样、纹饰丰富。
想对它们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吗?不妨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在“器成走天下——‘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大展”中一睹风采。
作者:史博臻
资料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