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高估5G远程手术作用

2019-06-02信息快讯网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很多人都认为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此类技术的广泛运用得到实质性的缓解。但在笔者看来,5G技术的进步意义虽然不容忽视,但对于新技术的过度期望,有可能使得我们忽略医疗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并由此为中国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忧。

从哲学角度看,手术用机器人其实只不过是更复杂的手术刀而已——它与手术刀一样,并不具备医学知识与医学判断能力,也无法承担任何医疗责任。因此,它无法取代医疗专家而成为医疗活动的责任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基于5G网络的远程手术技术的问世,其实是无法缓解使得中国医疗资源变得紧张的核心问题的,即优秀医务工作者在数量上的缺乏,以及在劳动强度方面的超负荷。相反,对于医疗发达地区来说,远程手术技术的成熟,反而会使得优秀手术专家的工作日程变得更为紧张,并带来一系列的资源分配问题。请试想:假设一位S市的优秀胸外专家一个月能够完成的手术上限是25台,而在前5G时代,这25台手术是按照来到S市就诊的全国病患的挂号次序以及各病人的危重情况进行排序的。与之相较,在基于5G的远程手术技术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大量没有财力来到S市的外地病患就可以在网上预约,要求得到专业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此专家每月所可能遇到的手术病例的数量就会成倍增长。要求专家不眠不休进行治疗当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对所有挂号的病患进行排序——但问题是:对已经挂号的病患进行治疗排序的应用伦理学原则又是什么呢?另外,远程手术技术带来的病患治疗成本问题也需要重视。譬如,在中国各个省市的医保系统没有成为“一盘棋”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异地远程治疗,是不是也会在客观上增加病患负担?

除了伦理问题外,远程手术技术的运用也会带来一些法律问题。我们知道,远程手术的成功实施需要异地医院之间的密切协同。譬如,在S市专家要求H市的医院配合对H市的病患进行远程治疗的时候,H市的医院就要保证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完好状态,以及各种医疗药品的安全卫生。但假设H市的保障不到位,使得手术机器人的消毒状态不良,并最终引发了病患术后感染呢?在这种情况下,厘清S市医院与H市医院之间的责任关系,就会变成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而两个医院为了弱化自身责任,彼此“踢皮球”的可能性恐怕也会不小。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基于5G的远程手术技术的广泛运用需要复杂的社会、经济、法律与制度环境,若在预研匮乏的情况下就仓促推广此类技术,恐怕会为大量医疗纠纷的产生预埋下伏笔。



作者:徐英瑾(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杨逸淇、刘力源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