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友好薪火相传——中俄友谊“老友记”与“新生代”

2019-06-03信息快讯网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中俄建交70年来,中俄友谊之根深扎大地,中俄友谊之树枝繁叶茂。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友谊历久弥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俄世代友好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中俄关系“老友记”

“当我请他为我的著作《画说宋词》(汉俄对照版)作序时,他欣然答应。”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专门委员会委员姚培生非常感谢自己的老朋友安德烈·杰尼索夫。

世代友好薪火相传——中俄友谊“老友记”与“新生代”-信息快讯网

图为姚培生(左)与安德烈·杰尼索夫的合影照片。(图片由姚培生提供)

74岁的姚培生是一名老外交官,上世纪70年代起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同一时期,现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在苏联驻华使馆担任经贸代表。

两位外交官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上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决定在黑龙江界河合作修坝防洪。当时已回国内工作的姚培生将一份合作草案交给杰尼索夫。此后,两人的友谊延续至今。上世纪90年代,一名中国外交官在莫斯科见到在俄外交部任职的杰尼索夫时,后者用中文写下姚培生等老朋友的名字,打听他们的近况。

作为外交一线的亲历者,姚培生和杰尼索夫不仅见证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也见证了中俄关系定位不断提升、双边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8年,姚培生和俄罗斯汉学家一起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100余首宋词翻译成俄文出版,得到了老友杰尼索夫的大力支持。杰尼索夫也是中国文化爱好者,尤喜唐诗宋词,这从他为《画说宋词》(汉俄对照版)写的序中可见一斑。

“他写的序用词讲究,行文优美,体现了对宋词的独到感悟。在俄罗斯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婚礼上,他还把我的书作为贺礼送给新人。”姚培生说。

不久前,俄驻华使馆举行《世代友好——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文集》发布会,姚培生也应邀出席。发布会上,杰尼索夫深情回忆了中俄几代外交官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所做的努力。他本人1973年首次驻华以来,已前后在华工作17年,亲历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和中俄关系的快速发展。

杰尼索夫向姚培生等老友们表示,能在驻华大使任上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俄建交70周年,感到无比幸运。中俄外交官的情谊在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留下了诸多佳话。“我们志同道合,都致力于中俄世代友好。对我来说,中国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对我的中国朋友来说,俄罗斯也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中俄友谊“新生代”

“我来四川大学留学,不仅因为川大很优秀,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我好朋友的家乡。”22岁的俄罗斯大学生米哈伊尔·沙巴瓦诺夫说。

米哈伊尔的中国好友叫席浚斐。4年前,他俩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相识,因为专业相同,而米哈伊尔热爱中文,两人很快成为好友。

世代友好薪火相传——中俄友谊“老友记”与“新生代”-信息快讯网

图为席浚斐(右六)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的同学们在一起。(图片由席浚斐提供)

席浚斐来自四川省北川。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席浚斐和其他一些灾区儿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了21天,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温暖和善良。2014年,席浚斐重返俄罗斯,来到远东联邦大学留学。这所大学距离“海洋”中心只有一小时车程。

在席浚斐看来,米哈伊尔学习非常刻苦,仅仅学了一年多中文,就在“汉语桥”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去中国留学的奖学金。而在米哈伊尔眼里,席浚斐乐观坚强,虽然经历地震大灾,仍保持着积极阳光的心态。

“他具有战斗精神,就像战斗民族一样。”米哈伊尔知道“战斗民族”是中国人对俄罗斯人的“爱称”。

2018年,米哈伊尔从俄罗斯媒体上读到了好友的“漂流瓶故事”,深受感动。

席浚斐结束疗养离开“海洋”中心时将一个写有心愿和祝福的漂流瓶投入大海,4个月后这个漂流瓶被“海洋”中心工作人员捡到。6年后,他实现了其中一个心愿,来到俄罗斯读书。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期间,深情讲述了这段传奇故事,指出这是“本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生动例证”。

“这个奇妙的故事说明中俄两国人民有奇妙的缘分,我们的友谊是上天注定的。”米哈伊尔说。

米哈伊尔本来可以选择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留学,但他最终来到了四川成都。来成都留学后,米哈伊尔喜欢上了川菜,也更加喜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近我在看《唐诗三百首》,还有余华的小说”。他打算留学结束前去好友的家乡北川看看。

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这对好友都将推动中俄交流作为人生目标。米哈伊尔希望能当汉语老师或者研究中国的学者。席浚斐的理想则一如当年漂流瓶里的许愿:为中俄世代友好做贡献,为中俄青少年交流搭建桥梁。

来源:新华社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