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极端天气怎么办?沪台两地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个词
去年夏天上海 “三台共舞”的场景想必大家还历历在目,而与上海相隔六百多公里的与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也同样深受台风困扰。城市的安全怎么解决?在今天举行的“提升城市能级:创新、人文、生态”2019年沪台研讨会上,沪台两地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韧性”这个词。
台湾大学土木系教授李鸿源介绍,台湾曾在1997年斥资2000多亿台币,用两道高高的防洪墙、100多个抽水站、几百个水门,还有当时全世界最好的洪水预报系统把整个大台北地区保护起来,但是2001年一场纳莉台风还是将半个台北淹掉了。这成为了他思考用非工程手段来解决未来的城市问题的起点。
李鸿源认为一般的保护标准当然要做,但是超过保护标准,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极端气候调试的方案,那就是设计一个可以透水、吸水、保水的城市,使极端气候之下城市居民不用被撤离、城市的基本技能依然维持,让城市韧性越拉越长。他提出将都市景观和治洪设施结合,一座看似普通的景观到了洪水季的时候可以变成治洪池。此外,他还建议用积水区的概念来看城市。都市开发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水还会回到地底下去的,让污水回收再利用,雨水回收再利用,使城市发展对城市的冲击达到最小。
对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唐子来深有同感,认为灾害来了不能一味地顶住。唐子来介绍,一般在天文大潮汛期间如遇到台风、强冷空气过境,陆家嘴附近的滨江大道亲水平台都会出现潮水灌入的现象。然而,这是源于平台的亲水设计,本来就是允许在黄浦江高潮位时市民不用越过防汛墙就能看到水,该处没有什么永久性的东西,必要时防汛部门还会关闭该区域,用来抵御十年一遇的高潮位。浦东滨江亲水平台区域的防汛墙设计在绿化带后面,高度达6.9米,防御能力是千年一遇。
唐子来认为可持续的城市是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维度。可持续发展包括传统的环境还有现在的安全,这个安全就是怎么样成为一个有韧性的城市。韧性含义就是可以是直的,可以弯下来,但是不会断。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和台湾《旺报》社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上海东亚研究所协办的“提升城市能级:创新、人文、生态”2019年沪台研讨会在上海大厦举行。沪台研讨会自2011年开始举办以来,今年已是第九届。历届研讨会主要以经贸文化交流为纽带,凝聚各方智慧,为促进沪台城市间的合作交流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孔韬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钱蓓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