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环保故事(5)|张昊龙:凡是从事生态环境工作的,都是有情结的
当下中国,做环保工作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近日,我们推出#我的环保故事# 栏目,欢迎更多的环保人,特别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去追寻你的脚步,记录你的工作与生活,理想与坚守。
我叫张昊龙,我是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区域协调与重污染天气应对处的,我2005年参加环保工作。
从2016年开始,我们每年就开始出台了秋冬季的攻坚方案了,像2017年、2018年每一个秋冬季我们都有专门的攻坚方案。重污染来临时,我们有一套部内的应对体系,我想可以分几个方面,首先是预测、预报,然后是启动预警,第三个是联防联控,最后一个是执法督查。
一旦发生了不利气象条件,一定是一个大范围区域性的,一个城市自己采取措施,拉个预警可能效果并不是特别好,是有限的。需要多个城市,尤其是上风向的城市大力的支持,提前采取减排措施减少上游来的污染物的传输,才能使得我们整个的区域的污染排放强度降下来,我们的污染程度才能减轻。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大家的理解、认识,确实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有些上风向城市,它的扩散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我自己预测的时候觉得,我这里还是一个优良天气,那么你一区域联动为什么让我启动预警?”确实有不理解的地方。但是通过我们不停的磨合,一个是我们有政策文件的要求,我们发了《重污染天气应急指导意见》,这里有一个明确的区域应急联动的要求,当区域内发生多少个城市重度以上污染时候,要启动区域应急联控,我们有制度的约束。另外我们也是在不停地通过各种的层级,各种的场合转变他们的思路,告诉他们什么叫区域传输,什么叫同一个流场。
为什么要采取联防联控?我想通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通过这么多年的大家相互合作,整体的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非常好。只有这么好的效果得到大家认可以后,大家才普遍的会感觉我们的联防联控实际上是确实有用的。
凡是从事生态环境工作的,我觉得都是有情结的,都是热爱这份事业的。我们大气司的灯不能算是长明灯,但是估计每天10点钟、11点钟基本上还会都会亮灯的,常年如此的。
可能最不想面对的就是有时候孩子一些话语,比如说有时候我儿子一看天不好了,就说爸爸又要去加班了。当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还是觉得还是希望蓝天多一点,加班少一点。
我觉得环保是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我觉得还是挺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