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沪首演

2015-09-13信息快讯网

 

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沪首演-信息快讯网

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饰演瓦尔特与米尔娜的演员。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供图)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源自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经典台词,曾深深镌刻在上世纪70年代的集体记忆中。前晚,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上海话剧中心首演,演绎了一场由电影拍摄制作引发的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战争。该剧编剧喻荣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这部话剧放大了经典电影中瓦尔特、钟表匠谢德、萨拉热窝等标志性符号,以戏中戏的超现实荒诞手法,拷问人性的极限与张力,引发现场观众的深度思索——如果瓦尔特活到今天,他看到世界纷争会怎么想?战争离我们每个人有多远?

源自电影经典,但并不止步于复原

19名光鲜亮丽的男女演员在台上觥筹交错、轻歌曼舞,间或穿插大段交谈或独白……话剧开场以新闻发布会及酒会的剧情设置,暗喻和平年代战争似乎远去的景象。但细细揣摩便不难发现,哪怕一句台词或一个眼神,都透露出交锋与对峙:“哪个男人不喜欢枪?”“如果今天爆发战争,谁最想做英雄?”背景一转,饰演不同角色的演员置身一片竹林,在带头人的引领下,踏步齐声念起绕口令、跳着如出一辙的复制动作,看上去像行为艺术,却以冲击力十足的肢体表演,营造出一种战争前夕癫狂的、非理性的气氛。

“这的确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我前后写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不断推倒重来,就是想探索剧场的优势与极限。”喻荣军说,话剧版没有照搬电影,而是从电影线索和主要人物关系引申开去,讨论战争与人性间的微妙张力。剧中的现代布景与旁白,正是剧场独有的氛围,在大量密集而富于哲思的讨论中,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共同形成舆论场。

该剧特邀东南欧戏剧界的领军人物、萨拉热窝东西方中心艺术总监、波黑著名导演哈里斯·帕索维克执导。1993年,当萨拉热窝被包围时,哈里斯曾组织第一次萨拉热窝电影节“超越世界的尽头”。战后他导演了多部纪录片,并在世界各地播放。排练阶段,哈里斯就花费大量精力对演员进行特殊的身体训练,包括太极拳、撅嘴练习、共同呼吸、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等。从舞台效果来看,这些训练颇有成效,尤其是对于大量整齐划一、同声共振场面的处理,带来了一番震撼人心的试听体验。

审视反思生活,检验剧场呈现力度

一直留心演员爆发力的导演哈里斯发现,这些中国年轻演员身上有“一种平和的发光能量”。他说:“我们应竭力维护这种能量,因为和平很脆弱,当现实一旦从和平沦为战争,就很难修复,像跌入另一宇宙。”

哈里斯坦言,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在中国反响空前、受到极大欢迎的经典,但现代话剧舞台如果提不出更具思辨的追问,“观众的理解力是不会得到满足的”。经历过战争之痛的他,通过话剧不断抛出一个个问题:今天,我们如何反思战争?英雄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编剧喻荣军说,纪念战争胜利的目的是为了让战争不再发生,“反法西斯不是一个生硬的概念,希望观众不光缅怀历史,而是从人性视角来审视和反思我们的生活。”

的确,这部话剧在设计、台词上都不吝展现出对深度的追求,但是,也有网友提出了不解,在有些喧嚣的舞台表演中必须用足力气才能仔细辨听出对话的深意,而对于剧中英雄、电影导演、制片人、官员、侍应生等角色的刻画,也有刻板成见之嫌。看来,当话剧语言以实验性手法检验当下人性的矛盾与纠缠时,其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呈现力度,也要先来一场能否精确与当下产生共鸣的艰难攀爬。

文汇报记者 许旸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