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48分,考入清华!这位语文状元被问及最多的竟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2019-06-08信息快讯网

高考语文148分,考入清华!这位语文状元被问及最多的竟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信息快讯网

本文的作者孙婧妍,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让我们了解到阅读给她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助力,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

她的经历让我们更加坚信,无论从何种角度,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它的作用怎么形容都不夸张,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语文与我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在我们的教育中,似乎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文基础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所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高考语文148分,考入清华!这位语文状元被问及最多的竟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信息快讯网

▲孙婧妍

关于读书

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个字一个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

而随着人渐渐长大,认字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了。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实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它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而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

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实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乎其微。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对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我从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

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高考语文148分,考入清华!这位语文状元被问及最多的竟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信息快讯网

关于写作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20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1100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这得归功于我的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以前看过我写的东西,大家看完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逐渐转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惊觉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我说过我是在模仿某某作家。

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会说“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装订起来,老师会知道那是我;我在网上发些文章,评论里会有很多说我写的东西有风格。

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

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

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

春蕾杯一等奖、高考满分作文、登报登刊……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作文而言,要学会自我分析。

我分析自己写东西的习惯,我不擅长说理,结构不够简明,但我的文笔好,同时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最后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文体里没有这两个分类,我是自己创造了这两个词。这两类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可以用我的语文功底去掩盖我理性思维的不足。

作文是很灵活的东西,当判卷人看到你能用文言文不出错地写一千多字、或者你的语言像诗歌和散文一样漂亮时,他对议论本身的标准就会有所放松。

高考前,我拿着自己高三下学期的作文看,20多篇教师打过分的作文中我拿到50分以上的至少有20篇,其中有一篇满分,还有不少55分、58分。这就是我说的一切最好的证明。

高考语文148分,考入清华!这位语文状元被问及最多的竟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信息快讯网

最后的话

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我的明智的、感性的、性格中很有些浪漫主义因素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标出几个拼音、读出几个词语,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我因此感激他们。

我的父母,他们是最早让我明白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为了在考试中拿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如果对于上面的问题一个人的答案是“是”,那么,他已经忘记了语言这种东西产生的初衷。

语言,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表达精神,是为了为这个世界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国家、无论时代,那些作品所拥有的打动人的力量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华丽、布局有多么复杂、词语有多么精准,而是由于它其中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的、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

有很多成功的作家,他们出道时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不会有比大部分普通高考生更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语言的内核,他们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也知道应当用语言表达些什么。

只要能运用语言去传递你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语言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诚然,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分数,然而这确实是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的。我的语文基础很薄弱,高中时,我是班里有名的白字先生。如果换一套题,我可能会连着错前三道选择题,就像我在之前的考试中有过的那样。

但是,我从未因为我在任何一次考试中的分数而怀疑自己在语文这门学科、在中文这门语言上的能力,我最自豪的绝不是我是2013年北京市的语文状元,而是我能够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

这才是我为什么热爱语文。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摘编自《语文漫谈》

看不懂?你是不是对积极财政政策有什么误会?
内塔尼亚胡组阁失败,特朗普版中东和平计划也被拖累,但这未必不是好事
没有身份证不能进高考考场!上海开通“考生补证绿色通道”!当场取证
5分钟,就能把眼镜片植入眼睛里,并且可逆!屈光矫正患者90%不是为了美,诊疗服务升级趋势明显
祝福这位高考考生!过去10年,爸爸是她的腿;未来,她考到哪里,爸爸就抱着她读到哪里
何占豪:纪念《梁祝》不是因作品本身了不起,而是它代表了珍惜民族文化的音乐之路
多维世界不是空中阁楼,而是体验得到的现实
端午+高考的天气预报出炉!天气划重点:全国无大范围高温
高考在即,这五大谣言要注意!教育部高考谣言及防范提醒之考试版来了
回首青春!那些年你写过的高考作文:上海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2000-2018年)
悄悄上映,这部散文诗般的电影排片很低,但却把很多人看哭了
【爱国情 奋斗者】杜宝柱:为新疆培养更多的曲棍球运动员
中俄发表全球战略稳定联合声明,外交部:不是走结盟对抗的老路
天中节、端阳节、女儿节……它竟然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的?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音乐的“中国味”
2019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汇总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最完美标准答案!
从历史证物到精神守望——让红色遗产“红”在当下
巴西:5G建设不禁华为,我们需要该公司的技术
又回忆起了被数学支配的恐惧?来看看穿越回1977年高考你能拿多少分
这10个孩子拿到的“特殊”高考试卷,让所有网友感叹:太难了……
高考期间,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攻坚整治继续
一位老民警的26年高考情怀……
各地公布高考放榜时间,多省份录取批次、平行志愿有变化
夏天穿什么颜色更凉快?居然不是白色…扎心了
虹吸、法压、土耳其……不懂壶的咖啡迷不是好吃货
张亮女儿4岁生日照曝光,网友:不是天天带着假发吗
人民日报钟声:国际规则不是提线木偶
爱因斯坦是不是苏俄“原子弹间谍”?他又为什么后悔来到美国?
杜兰特成功接受跟腱断裂手术,但还有很多疑点尚未揭开
吃这个当晚餐,男子一个月后病危进ICU,确诊为“不死的癌症”,很多人居然还在这样吃
2019上海中考语文作文题:这事,真带劲
第一眼看,愣了;第二眼看,笑了。语文专家“点赞”2019中考语文作文题: 真带劲!
如何科学严谨地用最少的钱吃最多的小龙虾,我们请来了法医……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