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了,上海动物园的“娃娃鱼”们终于有新朋友了

2019-06-12信息快讯网

15年了,上海动物园的“娃娃鱼”们终于有新朋友了-信息快讯网

日前,上海动物园的两栖爬行馆两栖动物展区全新开放,向市民游客新展出6种两栖动物,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新展区最大亮点是,15年来首次补充两栖动物物种,一改自2005年两栖爬行馆改建后只有一种两栖动物国宝娃娃鱼(大鲵)的状况。珍稀的娃娃鱼们终于也有新朋友了!

15年了,上海动物园的“娃娃鱼”们终于有新朋友了-信息快讯网

据悉,新展出的两栖动物中有蛙类的白氏树蛙、角蛙、大树蛙和猫眼珍珠蛙,蝾螈类的虎皮蝾螈和秉志肥螈。这六种动物分别安置在适宜它们生活的生态展缸内。展缸镶嵌在一幅以雨林为背景的画中,展窗与背景浑然一体,让参观者有种置身雨林中的感觉。

15年了,上海动物园的“娃娃鱼”们终于有新朋友了-信息快讯网

展区新展出的六个生态展缸,有的地势起伏,还有随意放置的树枝供树蛙攀爬;残破的瓦罐和堆积的山石成为蛙们的隐身地;有的耐水湿荫生植物错落有致,一滩水池掩映其中;有的整个是水体,水草从石块中冒出,小鱼穿梭在水草间。为保证水质达标,水缸及半水缸的生态展缸安装了过滤系统。整个展区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湿度在80%,每隔2-3小时喷雾一次,以保持温湿度。

目前,我国记载的两栖动物有近500种,其中不少是特有物种,而全球两栖动物则有7000多种,每年,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发现新物种。多数两栖动物的生存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遭破坏及人为捕捉,许多种类逐渐濒临灭绝。为让公众对两栖动物有更多了解,上海动物园专门设计两栖动物展区,各展缸体量不大但信息量丰富,向公众传达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两栖动物是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可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湿润;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

15年了,上海动物园的“娃娃鱼”们终于有新朋友了-信息快讯网

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一生不能离开水,因为可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两栖类动物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蛙没有尾巴属无尾目。虎皮蝾螈和秉志肥螈有尾巴属有尾目。生活中,有人把秉志肥螈误认为是小的“娃娃鱼”,它们虽然都属有尾目但不同科,秉志肥螈是种小型两栖动物,体长一般12-19厘米;而俗称“娃娃鱼”的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类当中体型最大的,身长一般可达100厘米。它们都是中国特有物种,栖息于山区溪流中,对水质均有严格要求,是水质和环境监测的指示动物。饲养员每周会喂食1-2次的红血虫。

虎皮蝾螈则喜欢呆在陆地上。它们已经在家里打了洞。通常,饲养员喂食时,小家伙们才会钻出洞来,吃完面包虫则会在地上“散步”、也会下水池湿湿水。

饲养员喂食时,小心翼翼打开展缸门,撒进一把蟋蟀,原本安静的大树蛙猛地似射出的箭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目标,把活蹦乱跳的蟋蟀卷入口中。据饲养员介绍,展缸里不同颜色的蛙确实是同一种大树蛙,因心情或环境不同,它们会呈现不同肤色,有时是深褐色,有时是浅绿色。

除了大树蛙,展区还有变色的白氏树蛙。这是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及新几内亚岛热带雨林及周边湿地的蛙,因其前额两侧皮肉下垂,宽阔的嘴巴微微向上,活像个傻笑的老人家,又被叫做“老爷蛙”。几只“老爷蛙”暗灰褐色的皮肤与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观察不容易发现;青绿色的“老爷蛙”很显眼,一下便跃入视线。投入蟋蟀时,它们比大树蛙淡定许多。

角蛙,相比上面两种树蛙,体型大而阔,四肢相对短小,嘴巴大到身体一般的长度,身上有黄色或褐色纹,每周一次喂食裸鼠,大嘴巴一口就能将食物吞入口中。

猫眼珍珠蛙长相并不好看,最大的特征是一对如同猫眼状的眼睛,又叫“小丑蛙”,喜欢呆在水里的石头上休息。它们会为争抢食物裸鼠而互相打斗。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活动空间有限,体能消耗很少,饲养员会控制它们的食量,以避免饮食过量导致过度肥胖。

作者:李静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唐玮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