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火急!李德生立即驱车前往上甘岭,先到第十五军军部听取了战斗情况介绍后,随即驱车赶往德山岘前线指挥所。
李德生乘坐的吉普车离前沿还有五六公里,就进入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区。根据战况,李德生一眼看出敌人的攻势并未减弱,兵员还在不断增加。从番号上看,当面敌人是4个师,陆空火力已深入我军纵深几十里。这样大的规模,岂止是为了前沿2个连的阵地?越接近前指,他心情越沉重,要想夺回前沿阵地,牢牢地站住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抵达军前指的当晚,李德生就找来负责597.9高地防守任务的第九十一团团长李长生,来指挥所详细汇报。
解决弹药和粮食供应的问题
李长生的汇报所指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前沿弹药供应问题:原来的弹药库,离前沿四五公里远,按平日防御阵地的小型战斗,消耗弹药不多,可以应付。但这次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沿需要弹药的数量非常大,且敌人动用了大量远射程炮火和飞机,从前沿到我阵地纵深几十里,层层火力封锁,越往前封锁得越紧。通向前沿没有公路,全靠人力长途运送,又远又累。李长生举例说,在运输部队中,有的战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连跑步通过封锁线的力气都没有了,造成很大伤亡,弹药还供应不足。有时,1个营作战,需2个营运输弹药。
李德生征战多年,深知有枪无弹意味着打败仗。很快,他发动大家想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五圣)山后面,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到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沿途挖若干猫儿洞,藏放弹药,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快步往前运送。由于路程短,往回走的时候可以恢复体力。这个办法实行后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基本保证了前沿作战有充足的弹药。
在李长生及其他人的汇报中,还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伙食供应问题:在分散的阵地上,被敌人封锁隔离的战士,独立作战的小组,往往吃不上喝不上,体力耗尽,难以作战。
李德生号召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决定: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后面一个岩洞里,由团里统一组织食物供应,从各个连队抽调来10多个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组织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不断地往前沿运送熟食。为了保温,用棉被裹着,前沿战斗激烈,不便集中吃饭,可以用小袋子分装,一袋5个、10个,一次背几十袋。炊事员到阵地上,一袋袋地扔给战士们。缺水或运水不便,就背送苹果解渴充饥。
后来,这个741高地供应站还成了开“流水席”的供应点,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的人员,都可以随时进餐。以后战斗的20多天里,这里蒸了4万多斤面粉的包子、馒头,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了好作战。
“站住脚”和“知己”“知彼”
十二军上阵地时,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毁,到处一片虚土,一脚踩下去齐膝深。李德生上阵地后办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解决站住脚和屯兵的问题。为了让一线部队休息好,保存体力准备第二天作战,他命令由预备连队上去挖坑道,并提出挖1米坚石坑道立一次三等功。有了这些措施,使阵地状况日益改善。屯兵、作战均有了条件,很快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
对于电话线经常被敌人炮火打断的问题。李德生让通信排多准备些线,部队上去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就跟上去拉一根新线;稍靠后方一些的地区,电话线埋在堑壕一侧专挖的小土沟里,基本保证了团到前沿通信联络的畅通。后来,报话机还配备到连和突击排,大大方便了“知己”。
597.9高地的11个阵地不是一条直线排列的,而是由两条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李德生指示部队将山上重要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于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犬牙交错的地形,指挥作战,部队运动,相当复杂,但由于山形有前有后,弯弯曲曲,却提供了从前后和两侧观察战况的好条件,便于“知彼”。李德生建议:第九十一团由侦察股长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设立观察员,及时将看到的情况汇集上报连、营、团。夜间,可以不断地派小分队摸到敌人阵地前沿或阵地上了解敌情;有的点上还专门配上报话机,由干部协同工作。
李德生的各项命令得到落实,使上级指挥机构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敌我情况,都能及时准确掌握,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做到了既“知己”,又“知彼”,李德生指挥上更加胸有成竹了。
——摘编自《世纪风采》2018年第三期
作者:夏明星 邱亮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徐坚忠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