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良英和她的维吾尔族弟弟

2015-09-17信息快讯网

 

在木奎拉乡达里格村,尤良英(右)在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家的核桃地里给他传授核桃种植管理技术。 新华社发

尤良英和麦麦提说话,旁人看来特别有意思。尤良英对别人说话,是“川普”,又快又急,带点重庆口音。唯独对麦麦提说话,一转就变成了地道的重庆话,夹杂着时时蹦出来的维吾尔语单词。麦麦提也操着浓重新疆口音的普通话,维吾尔语也间歇出现。

汉族人听了他们俩说话,摇头:听不懂。维吾尔族人也摇头。但两个人竟能交流自如,毫无障碍。

尤良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十一连一名职工,女,汉族。

麦麦提,全名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村民,男,维吾尔族。

两个人的家,隔着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收账”:被贫困惊呆

10年前,尤良英连拖拉带比划,将路上偶遇的麦麦提招回家,成为全连第一家使用维吾尔族工人的承包户。

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每年秋季棉花成熟,在农户自己无法完成采摘收获任务的情况下,需要招收很多外来人员共同参与。这是新疆独有的现象,这些工人有个好听的名字——拾花工。麦麦提就是尤良英家的拾花工。

第二年,尤良英第一次去了麦麦提家。用她的话说,是为了“收账”。

之前,尤良英接到了麦麦提的电话。帮忙拨通的医生告诉尤良英,这个维吾尔族大男人躲在角落里落泪,左边一个娃娃,右边一个娃娃。手术室里躺着大出血的老婆,麦麦提已经借遍了所有的亲友。

拾花工与雇主的关系早已结束,但尤良英过不去良心坎:那是一条人命啊。

她背着家人借给麦麦提1万块钱。尤良英家当年1/3的收入。

新疆好大,尤良英到麦麦提家,坐了两天的汽车。辗转两天终于到了麦麦提家,尤良英的心凉了半截。

旧房子,杨树枝和黄泥糊成的墙。麦麦提的父母、妻子都有重病,妻子姐姐家连同麦麦提家共7个孩子要抚养。

她先被贫困惊呆了。然后又被热情惊呆了。麦麦提从大半个村里借来面、肉做成馕和烤肉,尤良英面前摆了一堆“众筹”的最好吃食。麦麦提3岁的女儿光着脚站在一边,捧着块光光的骨头吮着,眼神片刻不离那堆烤肉;另两个孩子抓个土豆,远远地吃着,小眼睛们也盯着那堆香喷喷的肉。

再香的肉,尤良英也咽不下去了。那一刻起,尤良英脑子里根本不想钱的事情了,就想帮助他们一家怎么过得好一点。不久,麦麦提带着20多个亲友来到尤良英家里,成为十一连的“编外职工”。

磨合:“阿佳,谢谢你”

“别看今天我们相处这么融洽,当初可没少‘打架’。”尤良英说。

麦麦提拾棉花,与尤良英不一样。尤良英双手左右开弓,抓着棉花的手直接塞进腰里围着的花包中。麦麦提一只手摘棉花,然后交到另一只手,再把一把棉花塞进腰间,效率明显低一截。

尤良英反复纠正,麦麦提还是不改,尤良英气得啪啪地打,打他的手。麦麦提生气了,和田的维吾尔族男人,在新疆是出了名的固执、倔强,他把坎土曼往地里一甩,再也不干活了。

尤良英有办法。她快手快脚地摘了一大捧棉花,笑眯眯地捧到麦麦提面前。这些由尤良英采下的棉花,工钱算在麦麦提头上。事后,尤良英说,只要他接,就好,说明麦麦提愿意挣钱去改善生活。这个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的女人,不知道哪里来的管理学知识。先是提升了“激励机制”,规定“捡棉花超过50公斤额外奖10块钱”;再是改进了“团队建设”,不管汉族还是维吾尔族节日,都给买面买肉。

麦麦提挣了钱喜欢随手花掉,挣的不少,却积蓄不起来。尤良英跟麦麦提说,你挣的钱先存我这里,年底一起给。

年底,麦麦提回家的时候,尤良英拿出了一大叠钱。第一叠拿给麦麦提,一万四千元,麦麦提爽快地收下;第二叠,一万元,麦麦提一愣,犹豫了。这时,麦麦提还欠着尤家一万元钱,尤良英没有扣下他的工资抵欠账;第三叠钱拿出来,4000元。

麦麦提彻底傻了。尤良英说,这是我借给你的。那些钱你去还债。这个钱,家里要生活。麦麦提眼圈一下红了。“阿佳,谢谢你。”阿佳,是维吾尔语中姐姐的意思。这个称呼一直保持到现在。

技术:“有我做你后盾不用怕”

技术传授,在两种语言中转换,有相当难度。教棉花打顶,说来说去,麦麦提就觉得没必要。小个子女人尤良英性子也上来了,打赌!拿棉花苗打赌。

尤良英在地边一共留了300株棉花,100株不打顶,任它疯长。100株任着麦麦提胡揪。另100株,按照尤良英的方法打顶。

秋天到来了,从300株棉花上摘下来的果实被分别堆成三堆。三堆棉花,不打顶的,280公斤;胡揪的,350公斤;认真打顶的,450公斤。麦麦提再无话说,他要来种子,把尤良英的种植方法完全“复制”到皮山,结果当年棉花亩产量就翻了两倍。

看到兵团调整种植结构、开始建枣园,麦麦提又萌生了回家种红枣的想法。在尤良英的建议下,麦麦提在皮山试着种下10棵枣树、14棵核桃树,结果全部成活。

尤良英夫妇揣着5万元来到皮山帮着建果园,麦麦提却犹豫了,万一不挣钱怎么办?“有我做你的后盾不用怕。”尤良英拍着麦麦提。

2014年,麦麦提的30亩桃核、红枣丰收,不仅盖起了5间水泥砖房,还添置了洗衣机、冰箱。麦麦提逐渐脱贫了,开始琢磨着怎样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尤良英去皮山,一下车就发现一片片的棉花地,都是按自己教麦麦提的方法管理的,她骄傲极了。

身处维稳形势复杂的南疆腹地,但麦麦提所在的村民小组,数百人中,没有一人参与宗教极端活动。

友谊:桃李不分家

十年往来,不仅尤良英和麦麦提情如姐弟,尤良英的家人也把他视为亲人。麦麦提是家乡第一个靠自己力量走出来的打工者。在尤良英的鼓励下,麦麦提逐渐展示出维吾尔族会做生意的天分。

2013年,麦麦提和朋友合开的农家乐开业,尤良英受邀前往。在一片维吾尔文的菜单上,三个汉字特别显眼:感恩菜。等端上桌来,才发现是自己过去常吃的凉拌蒲公英。这个在内地随处可见的植物,在皮山地区却并不生长。麦麦提提前一年从阿拉尔带回种子,种在一小块土地里。只是等着尤良英来时,把她喜欢吃的,绿绿的一盘青菜端上来。

蒲公英的种子很难采,哪怕是呼出一口气,就会随风飘散。麦麦提一米八几的汉子,要蹲在地里,用最轻柔的动作,在最适当的时间,屏住呼吸,双手去捧,才能采集到成熟饱满的蒲公英种子。

尤良英被这种细腻感动得掉眼泪。

2015年4月,麦麦提不声不响地在尤良英房前的菜园里种下了两棵桃树、两棵李树。麦麦提说,维吾尔语里,有桃李不分家的说法。桃可以嫁接到李树上,李嫁接到桃树上也能活。

麦麦提的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边,尤良英的家,在沙漠北缘。从2007年开始,从尤良英的家乡阿拉尔,到麦麦提的家乡和田,一条沙漠公路建成通车,全长400多公里。路虽然远,一直向前走,沙漠总能穿过。沙漠公路的两旁,顽强地生长着耐旱的植物,每个春天,都能带来它们的绿色。

(据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