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化本性才能真正繁荣文艺

2015-09-17信息快讯网

黄力之

核心观点

基于文化的本性,再加上我们已经认识到并提出的可操作性措施,必须对那些解构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的产品说“不”,让文化产业化激发出来的生产积极性,体现在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的创作中。让一切有理想、信念,亦有高度艺术追求、审美技巧的文化艺术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出超越物欲主义的精神珍品

自1992年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开始,文化产业已经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文化产业”的概念是脱胎于西方的“文化工业”概念的,在西文中并无实质性差别。“文化工业”经营的特征在于:它运用一切方法与手段不断追求产品销售的最大化,生产的内容几无禁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便意味着一种主流价值文化的强大存在,那么,文化产业这一手段如何在中国既体现出产业化要求,又成为主流价值文化本身的构建呢?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文化实践之后,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

最近,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明确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与此同时,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

应该看出并领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从价值理念角度提出了对文化艺术工作的要求,更加鲜明地坚持了党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贯主张;而后者则从健康发展文化产业角度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案,将多年来已经提出的原则化为可操作性行为,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对文化艺术实行市场化改革,同时又能够确保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基本理念的实现。两者相结合,其意义就在于提出了解决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重要举措。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对文化艺术实行市场化改革,这在中国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人们看得到的事实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文化艺术生产的纯事业性机制弊端得到纠正,文化产业效益快速增长。如电影票房收入在2000年仅为10亿元,2014年达296.39亿元。特别是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增长令人可喜,2011年为41.4%,2014年达54.51%。但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逻辑对文化的改造,就某些作品而言,已经从精神的高地降为平庸的感觉器官,令人心悸的摇滚、“杀人如麻”的电子游戏、炫耀奢侈品与“颜值”的电视剧,都被冠以“文化艺术”的名号。

某一部系列电影的命运颇能说明问题。这部影片之一首映于2013年,票房一路飙升;两年以后,系列影片之四上映,创下华语系列片票房新纪录。其主题是对物欲主义的张扬,原作者一再说自己很享受物质,很享受名和利带来的精致的生活,由此,乐于把都市抽象成一个冷漠残酷却纸醉金迷的奇异混合体。当时,国内主流媒体发表文章说“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甚至,西方媒体都被影片的大张旗鼓的物欲主义所震惊。面对如潮的差评,制作者只有一句话,“用票房说话”。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我们既要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实行文化产业的改革,引进市场机制,但又不能完全让市场说了算。

文化是引导人类自我完善的唯一手段

中央文件强调要建立健全严格市场退出机制,我们必须去理解这样的规定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文化的本性。

文化是在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发生的,最初与人的物质活动紧密相联。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逐渐相对独立,成为人的精神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亦成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行为和结果。从文明史来看,它涉及超自然性的人性之生成。为什么只让市场说话的繁荣不能算真正的繁荣呢?一位英国研究马克思审美理论的学者如此说:艺术的存在降低到大众商品的消费模式时,它就失去了对我们的生存论的意义。可以说,资本给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狂欢,但也损害了其灵魂。

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正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失望于文化工业对精神文化的摧毁时,坚信文化对于人类的超物质意义。文化存在的真正理由是在于为人类引进了另一个价值标准,即精神存在的标准。回望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他充分认同的是: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可以说,文化便是引导人类自我拯救、自我完善的唯一手段。

应该说,基于文化的本性,再加上我们已经认识到并提出的可操作性措施,必须对那些解构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的产品说“不”,让文化产业化激发出来的生产积极性,体现在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的创作中。让一切有理想、信念,亦有高度艺术追求、审美技巧的文化艺术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出超越物欲主义的精神珍品。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