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好似一把奇妙的“保护伞”

2015-09-17信息快讯网

本报讯 (记者 唐闻佳)近年国外有观点认为,对熊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会导致对其他物种的保护经费缩水,但今天凌晨,美国杜克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的熊猫分布区与大量特有物种高度吻合,在保护熊猫的同时,中国也保护了其他特有物种。这是首次系统量化地阐述熊猫对其他特有物种的奇妙“保护伞”作用。

这篇发表于《保护生物学》杂志的论文名为《中国特有脊椎动物庇护在大熊猫的保护伞下》,由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李彬彬与斯图尔特·皮姆教授共同完成。

近年来,每当熊猫在海外产仔,都会在当地引发轰动。“但也有人担心保护熊猫会忽略其他物种,这个研究回应争议的同时,也提示我们该如何做好物种保护。”李彬彬说。

这种争议围绕“熊猫特权”而展开,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有反对声认为全社会在熊猫、猩猩、大象等所谓“旗舰类动物”身上投入太多钱,而对那些不那么有名、可爱的动物疏于投入。近期的讨论高潮是因为美国一家动物园宣称取消对无脊椎动物的100万美元资助项目。无脊椎动物约涉及自然界99%的物种,当这个动物园关闭无脊椎动物馆,也就意味着珊瑚、乌贼、切叶蚁等无脊椎动物将失去家园。动物园称,出于财政考虑才关闭这个展馆,因为它每年需要100万美元来运营,还需要500万美元来整修。

这家美国动物园的做法引发了有关动物王国阶层化的深层问题。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伯明翰说:“无脊椎动物的离开不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下一个离开的会是谁?”更多人对动物园无法让孩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表示遗憾。

不过,也有观点反驳认为保护熊猫不仅因为其濒危、稀有,保护熊猫的同时也变相保护了其他物种,因为“并非在真空环境里养熊猫”。早在1984年,威尔考克斯提出“伞护物种”的概念,不过熊猫是否对其他物种有此功能并没具体阐述。

“中国许多保护区有着惊人数量的特有物种,这些物种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熊猫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它是全球保护中的经典标志。我们希望知道熊猫是否能有效地作为保护伞来保护其他物种。”皮姆教授称。

皮姆和博士生李彬彬收集了在中国有分布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物种的数据。其中,有些物种只生活在中国。“这些物种只有非常有限的地理分布范围,而且有更大的灭绝风险。”皮姆说。该研究发现这些中国的特有物种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南北走向为主的一条狭长山地区域内。一个更为重要的发现是,这些地区集中在四川,特别是和熊猫栖息地大面积重合——熊猫分布地区与70%依赖森林系统的中国特有鸟类物种、70%的特有哺乳类和31%的特有两栖类重合。

“大熊猫栖息地不仅高比例地与中国特有物种分布重合,96%的大熊猫栖息地还和特有物种分布热点区域重合,现在熊猫栖息地保护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里力度最大的,任何投在这96%栖息地里的保护措施都将极大地保护其他物种。”李彬彬表示,这个研究结果很好地支持了熊猫作为“伞护物种”的作用。

这项研究也注意到那些没被充分保护的物种。李彬彬表示,由于政府和公众对熊猫的关注,更容易在这些地区建立新的保护地,连接破碎化的栖息地,这给其他特有物种的保护提供了机会。“我们希望传递的是,爱始于熊猫,但不止于熊猫。”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