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语言专家维维安·埃文斯(Vyvyan Evans)最近写了本有趣的新书《表情符号代码》(Emoji Code),他认为,这些表情符号并不仅仅是用来逗弄儿童的可爱小图标,而是几乎已经成为数字时代通信交流的“通用语言”。据称,网络世界里的表情符号已经多达1851种。
什么原因促使表情符号大行其道呢?埃文斯在新书中讨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律或许是客观原因。
来看看我们的日常交流。根据某项不甚精密的统计,人们70%左右的日常互动是以无聊八卦或轻松嬉闹的形式进行的,毫无疑问,这种自然的互动会涉及语言——用语法组织起来的、我们娓娓道来的词语、句子和言说。空格对于落在纸上的文字而言非常重要。英语中,空格可以提示我们一个单词的结束和另一个单词的开始。口语不同,话从口出,我们看不到空格在哪里,也看不到标点和字里行间的细节,一个个词语编织起来的意思、思想须经由其他途径来理解。言语之间,我们依靠的是节奏和韵律,包括重音、音调、音量、停顿、缓急等等,诸如此类要素。节奏和韵律提供了线索,让对话者感悟到信息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说话者语调的起落则有助于听者弄清楚,某一句话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当然,人们还要依靠其他方式来沟通,比如眼神凝视、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身体语言。
据估计,人类的日常互动中,只有30%-35%的意思表示是靠语言来实现的,而非语言形式的沟通来实现的意思表示则达到了惊人的70%,真可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方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手势等都会给我们以视觉提示,如果是面对面谈话,彼此的距离也能引起情绪上的反应。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当有人靠近自己超过安全距离时,会感到非常不适。此外,彼此默默观察对方的外表、穿着和周边环境,这也是相互采集信息的一种下意识的方式。
埃文斯的书中还谈到通过身体接触提取信息的例子。他曾听一位成功的商人断言,可以依据握手习惯来判断潜在的合作伙伴或者客户是否可靠。据此人说,握手的力量、双方手掌的感觉以及握手时同时发生的其他细微举动,都可以帮助他判断眼前人是否适合成为长远的合作者。这桩轶事还真的可以找到证据。确实有研究发现,人在握手时候的力量能够给出有关个性的信号。在最早的某项研究中,研究者让112名测试者与4个训练有素的编码器握手,每人与每个编码器握手两次,以评估不同个体不同的握手力量。测试对象同时还应邀完成了人格特质的评估。这个实验发现,外向和乐于情感表达的人对应强有力的握手习惯,相反,内向和情感表现较弱的人对应微弱的握手习惯。此外,人们还能从观察别人的自我触碰中获得信息——有些人磨蹭头发可能是因为感到无聊,而有些人则可能是在表达某种浪漫的企图。
美国人类学家雷·伯德惠斯勒(Ray Birdwhistell)是非语言交流研究的开拓者,他创立了身势学,涉及非语言交流的各个方面。他认为,面部表情、手势、姿势、步态以及手臂和身体运动等要素,都能够揭示人的各种社会层面的意思表示。伯德惠斯勒基于广泛的研究估计,人们可以生产和识别多达25万种不同的面部表情。从这个角度而言,表情符号的大行其道也许就不是偶然了。那些令人着迷的黄色小脸蛋——微笑的、抓狂的、不满的、悲伤和愤怒的……确实非常适合视觉传达。非语言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涉及语言学的特征,美国语言学家乔治·特拉格(George Trager)很早就有相关研究。语音特征,包括笑声等声音信号,包括节奏、相对音量、音调、语调等韵律要素,都是意思表达和意思接受过程中的丰富的媒介,能够让简单的一个词、一句话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
如前文所述,社交互动中的大部分有效信息来自非语言线索,因此,与语言模式类似,数字通信过程中,单纯的文本只能传达很小比例的信息。与情感表达有关的大部分信息,比如个性的预测、语气语调等,这些关键要素都是缺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发出去的短信或邮件表达的是这种意思,可是接收者理解的却不一定是这种意思。这并不奇怪,因为单纯的文本交流缺乏了面对面交流时的非语言线索。
单纯的文本信息在情绪上是贫乏干枯的,这时就需要表情符号来帮忙。数字通信过程中,表情符号其实替代了面对面交流中的手势、语调和身体语言等。表情符号相比干巴巴的几个字,更能准确地传达我们在敲下那几行字时候的细微情绪。
互联网世界有一条有趣的法则——坡法则(Poe’s law),来源于内森·坡(Nathan Poe)教授关于如何模仿原教旨主义的观点。坡法则被广泛运用于聊天室和论坛,甚至还有维基百科页面。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坡法则是指:没有任何眨巴眼睛的笑脸或其他明显的幽默示意,就不可能创作出一个讽刺原教旨主义的戏作而又令人不会误解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可以这样理解,表情符号能够在数据世界里增加点俏皮感,又能避免语言的高明的操弄者误导(理解能力不是太强的)围观群众。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8岁到25岁的表情符号使用者中,72%认为这些符号能更好地表达情绪。另一个切题的例子是美国婚恋交友网站Match.com的一项单身调查。在这份单身人士调查报告中,研究人员调查了表情符号使用者和性别魅力之间的关系。调查覆盖了超过5600位单身者,其社会经济、种族等方面的特征代表了全国人口的基本状况。调查结果颇为令人惊讶:单身者在通信系统中使用表情符号越多,约会的机会也就越多。看来,表情符号并没有导致交流格调的崩塌,相反,帮助人们、尤其年轻人,成为了数字世界里更好的交流者。从这个角度看,表情符号不啻为助益21世纪人类交流的积极力量。
当然,任何尽职的心理学家都会发出警告: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两件事情之间看上去有关联并不意味着其中一件事情导致了另一件事情。换言之,你不能今天在短信中简单粗暴地开始大量使用表情符号,明天就等着不断有人来约你出去。确切地说,表情符号能够帮助校准你随着文本信息所表达的情绪,有助于潜在的约会对象更准确地体会你文字信息中的意思。这一点和罗格斯大学人类学家、上述单身调查报告的首席科学顾问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对调查结果的评价是一样的。她认为:表情符号这种新技术,能够让你不再只能靠声音的微妙变化来表达情绪。所以,并不是表情符号帮你吸引更多约会对象,而是,表情符号用户是更有效的沟通者。他们的信息因为包含了表情符号,所以更有个性,更好地传递了情感意图;而信息的接收者,则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伦敦的输入法软件开发商SwiftKey的一项调查,分析了16种不同语言用户的超过10亿条交流信息。有趣的是,使用率位居前三的表情符号都直接与情感表达相关,分别是:快乐的小黄脸,包括眨眼、亲吻、微笑和咧嘴笑,占了表情符号使用量的约45%;伤心的小黄脸,包括哭泣的、生气的,占了大约14%;各种颜色的爱心,包括破碎的心,占了大约12.5%。分析表明,发送出去的超过70%的表情符号的确直接与情感表达有关。这一发现与埃文斯自己的研究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表情符号确实是情感表示的强有力手段,在虚拟的世界里,传递的却是真实的情感。
当然,用户对表情符号也不是一边倒地点赞。尽管表情符号让沟通更流畅,但如何使用表情符号仍然需要细致的考量。一位20几岁的年轻人在讨论约会的礼节时就直言不讳地表示:滥用表情符号就像随意迟到、初次见面就谈论前任等劣性一样,会导致约会前景黯淡。有人曾经约她出去,用的几乎全是可爱的表情符号,但她看了却有点泄气。“这是个艰难的呼吁。”她说,“我不想仅仅因为这几个符号而破坏我和一位有趣的男士之间的机会,然而,他对这些符号的过度使用实在是破坏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表情符号的广泛使用无异于发出警告:真正的语言危在旦夕。专业艺术评论家、被视为“异类”的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2015年在《卫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从文盲到莎士比亚以及莎翁之外的驾驭语言的人,经过数千年的痛苦前行,现在却正在急于把语言丢弃。”他甚至宣称,表情符号是“人类巨大的后退”。琼斯的鄙视链再明确不过了:“你们愿意使用表情符号那就去用吧,我反正是会坚持使用莎士比亚语言的!”(本文综合编译自Prospect和NAUTILUS)
作者:高矅
编辑:任思蕴
来源:(本文综合编译自Prospect和NAUTILUS)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