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设施,这一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会计标准、会计人才等存在的差异,就好比是全球的铁路,有宽轨、有窄轨,也有标准轨,当货物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必须卸下来、再装上,造成了非常高的交易成本。”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李扣庆教授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方直接点出“会计基础设施”的迫切性,“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来说,我们会计界责无旁贷。”
李扣庆教授是在昨天举行的“一带一路:科技发展与会计基础设施建设”论坛上发表了上述观点。此次论坛旨在汇聚各界精英的洞见,深化对“一带一路”合作过程中相关会计问题的认识,通过强化会计基础设施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事实上,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多种官方语言、10余种会计制度,由于跨国经营运作活动的大大增加和不同沿线国家会计制度、税收法规及征管环境乃至文化环境等与中国的巨大差异,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扣庆教授率先提出了“会计基础设施”这一概念。在他看来,会计作为财政乃至整个财经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家间商品、服务贸易、资金融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想“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必须加强会计基础设施的建设。
“会计其实是全球共通的商业语言,全球有几百万人共同使用,需要有一套共同的准则、信任和透明度。” ACCA行政总裁白容指出,通过加强建设会计基础设施,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国家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能够促进资本流动,国际会计准则的落地使用。
斯里兰卡会计准则实施解读委员会主席尼山·费尔南多(Nishan Fernando)则强调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融合是众望所归”。他表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需要加快推动建设适当的会计基础建设,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扭曲、不完整,同时也影响包括货物、资金流动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从准则、监管和人才三个维度入手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来说,我们认为会计界责无旁贷。”李扣庆表示,在积极推进会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这几年已经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搭建交流平台等方面不断发力。
今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达成6大类283项成果。其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ACCA、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联合启动的“中国-中亚会计精英交流项目”就位列其中。
该项目主要面向中国和中亚各国会计领域相关部门的官员,以及企业、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专家,通过定期研讨、访问交流等多种形式活动,围绕会计制度体系建设、会计人才培养、会计监管体系建设、会计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变革与会计发展等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李扣庆表示,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国情的复杂性,加强会计基础设施建设可从会计准则、会计监管和会计人才三个维度入手,多国协作配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机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会计准则的趋同或等效、联通,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搭上科技发展的“顺风车”
在昨天的论坛现场,不少与会专家都非常关注科技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搭上科技发展的“顺风车”出谋划策。
用友网络副总裁付建华认为,“数字化设施”其实也应该包含在会计基础设施里,从实际案例来看,会计信息工具及云服务正在帮助走出去企业实现会计信息互联互通。
她表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开展相关经营工作时,已经对会计信息和会计核算展开新的探索。比如,对于每一家“走出去”的企业来说,集团公司总部希望能够及时获取在国际化布局的所有分支机构的会计信息,并且尽可能保证这些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可靠性,这是第一诉求。当业务拓展到“一带一路”国家时,尤其是一些地区的网络条件和会计人才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化就已经在探索实践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一本账”。
在中兴新云服务有限公司总裁陈虎看来,到“一带一路”国家开展项目,乃至全球化经营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在国内做生意,像在长江黄河行船一样,会遇到的困难基本都是可以预见的。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就像在大海里行船,有很多的艰难险阻,是你不能预测和无法想象的。财务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帮助企业了解国际规则,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财务部门的升级改造,把财务部门从简单的信息化转化为工业化,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未来20年,财务一定是数字化的。”
作者:唐玮婕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戎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