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水败也水?为何不少航海家、探险家多出现在荷、葡、西等国

2019-07-07信息快讯网

成也水败也水?为何不少航海家、探险家多出现在荷、葡、西等国-信息快讯网

如果说水是生命的源泉,河流可以说是文明的摇篮。“比如,在没有机械交通工具时,水运是最便宜的,而京杭运河的开凿主要就是为了保证首都的粮食供应。但运输成本比粮食的成本还高,因此京杭运河后来废弃不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轮船海运发展、铁路修成,对比之下运河成本太高,就没必要维持了。”日前在上海举办的“浦图公开课·大夏名家走进读者系列”第一场活动上,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导葛剑雄谈到,我们考察河流的人文价值,要放在历史地理的特定维度下,地理因素的优劣势往往是随时空变化的。

讲座聚焦的图书是新近出版的“中外著名江河史传丛书”,丛书首批推出《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天下在河上——中国运河史传》两卷,分别为黄河、运河立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介绍,长江、松花江、塔里木河、珠江,埃及尼罗河、欧洲莱茵河等许多中外著名河流与相应土地上的文明,也将在计划之列。

成也水败也水?为何不少航海家、探险家多出现在荷、葡、西等国-信息快讯网

丛书策划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韩建民谈到,这套丛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或地理书,也不是旅游指南,而是以中外著名江河为“传主”,以跨学科的视野系统呈现中外江河活态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江河与人类发展有着普遍而深刻的联系,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们也即重新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

缺水的地方文明就一定落后?不见得

“同一个地理因素,往往是积极作用和消极兼而有之,或者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消极、积极影响可以相互转换。”葛剑雄认为,我们一般从小就有这种观念——任何文明离不开水,人类的生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这没有错,五千多年前在黄河流域、长江下游、辽宁牛梁河产生了早期的人类文明,都与河流紧密相关。那有没有不依靠河流的?葛剑雄给出了答案:有!比如陕西石峁的遗址,在山上;以色列著名的文化遗产也在山上。“但是它能离开水吗?不能,它附近就有水源,但是不一定是大江大河。可是离开了大江大河,这个文明往往在本地不容易发展成范围大、影响深的文明,因为它受到水的限制。”

成也水败也水?为何不少航海家、探险家多出现在荷、葡、西等国-信息快讯网

但是不是这种缺水的地方文明就一定落后?也不见得!他关注到:一些伟大的、影响深远的、扩散快的文明,恰恰是在水不太充分的地方,或者是半干旱地区。“如果水草条件、水土条件太好、水很丰富,很容易导致另外一个结果,就是这里的人往往会比较保守,缺少对外开拓的动力。”

以黄河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对比为例来看,到过希腊的人都明白,希腊的耕地面积很小,只有靠近雅典南部的地方有一些平原,面积也不大,再到北面就是一座座大山,河流很少,而且因为水流很快积不了水。所以希腊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仅资源不够,水也不够了。但是希腊前面是地中海,所以这就驱使他们向海外扩张、向海外发展。

“那我们的黄河流域呢?黄河水源充沛,特别是在四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高,生存条件很好。早期人类缺少有效工具,而黄河流域主要是没有受到破坏的黄土高原,以及冲击而成的平原,很适合早期开发。而东北的黑土,南方的黏土、红土,都不容易开发。而且它一马平川,除了太行山,黄淮海平原中间有山东丘陵,其它都是大平原。再加上小麦传入,它比中国本土粮食作物质量更好、产量更高,所以形成了一种以小麦为主的农业。再加上土地多,容易开发,而小麦是需要灌溉的,需要管理,又促进了国家的形态的发展。”

成也水败也水?为何不少航海家、探险家多出现在荷、葡、西等国-信息快讯网

“中外著名江河史传丛书”

《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

陈梧桐 陈名杰 著

《天下在河上——中国运河史传》

蔡桂林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但也正因在农业社会,这里提供了充分条件生产足够的粮食和资源,使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产生了错觉,认为这是天下最发达富饶的地方。“时间长了,古代人失去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兴趣。我们讲中国古代历来好和平,不是中国人和人家不同,而是古代中国人觉得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占据呢?汉武帝开疆扩土,当时很多儒生大多都批评他,放着这里好好的土地没有人种,要那些又冷又高又干的地方干什么?汉朝军队打败了匈奴,到了蒙古高原,照例在那里举行仪式、竖个碑就回来了。那里的游牧民族,要么被抓了,要么就跑了,你去管理谁去?更何况粮食是没有的。秦始皇当时要从现在的山东把粮食运到河套地区,每六十石运到那里只剩下一石,就是这么个效率。”

在葛剑雄看来,古代中国人离开黄河流域,迁到南方,迁到东北,往往是迫不得已。“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自觉地对外去考察、探险、旅行的人,相反世界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都出现在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都是国家贫穷、缺少资源、缺少市场,是这样的动力驱使他们向外。”

成也水败也水?为何不少航海家、探险家多出现在荷、葡、西等国-信息快讯网

大运河无锡段夜景(新华社李博 摄)

一条河流就是一部民族秘史

说到“中外著名江河史传丛书”首批推出的两种,分别为黄河、运河立传。从久远的年代开始,黄河就与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渗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不仅是一条流淌在中国北方黄土地上的自然河流,更是一个跳动着脉搏的伟大生命,一位哺育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塑造我们民族灵魂的伟大母亲。一部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一首悲壮激昂的歌。

成也水败也水?为何不少航海家、探险家多出现在荷、葡、西等国-信息快讯网

长达3000多年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之一:夏、商、周、秦、汉、唐和北宋都在这里立朝建都;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里形成;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许多不朽的辞章典籍在这里诞生;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大量重要科技成果的涌现也与黄河的哺育分不开,黄河被尊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一曲激昂雄壮的《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华民族不能忍受压迫和侵略,勇于为争取自由、维护民族尊严而搏斗的英雄气概。正如毛泽东所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作者陈梧桐谈到,黄河不仅是我们的母亲河,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他一方面力求写出黄河形成、发育、演变的自然史,包括有人类活动以来河道的迁徙以及流域山川形胜的变化等;另一方面则力图展现黄河母亲哺养的中华儿女出世后在黄土地上创造的文明史。

成也水败也水?为何不少航海家、探险家多出现在荷、葡、西等国-信息快讯网

而《天下在河上——中国运河史传》作者蔡桂林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沿着运河走访多次,探究了很多历史细节。全书凝望中国运河的大开大阖,倾听中国运河的大喜大悲,领略中国运河的大壮大美,既是宽视角凝视中国运河文化生成升华的纪实,也是多维度解读运河的田野报告。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题图:东方IC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