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家来了,贫困“帽子”摘了
云南省红河州,在蒙自市雨过铺镇,长冲下寨农户正在田间忙碌着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秧。图源:视觉中国
日前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举行的2019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上,沪滇两地共敲定112个对口帮扶与科技合作项目。而自2000年以来,264项沪滇科技合作项目已产生经济效益14.61亿元。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之路表明,有时候,一个科技工作站的设立、一两位院士专家的到来就能带动当地一个产业的发展。
废弃物养花,让水土留在山上
“客户要得急,这一片火棘昨天刚被拉走。”吉成园林公司副总经理李伟指着绿丛里的一块空地说。火棘是当地的一种乡土植物,果实存留枝头甚久,可用做绿篱或园林造景材料。随着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吉成园林种植的火棘近年来供不应求。
然而,要种好火棘,首先要有土壤。以前吉成用的是从山上挖下来的腐殖土,每立方米成本高达600元,用多了还容易导致水土流失。2017年,吉成园林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共建观赏园艺和生态技术实验室,引入上海的先进园艺废弃物利用技术。现在,整个弥勒市的园艺废弃物都成了吉成园林的“土壤”来源,用这种培养基,每立方米价格不到腐殖土的5%,而且还很轻,一盆一米长、两米高的火棘,两个妇女就能轻松抬走。“一盆火棘750元,一个大棚能种400盆,算下来一个棚年收入可达30万元。”李伟高兴地说。
“粮改饲”,5000头奶牛让万余人脱贫
在云南牛牛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露天牧场中,一头头健壮的奶牛在草地上悠闲地踱步。这家企业由云南乍甸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云南省泸西县白水镇投资新建,是目前云南本土乳品企业最大规模的畜牧业投资项目之一。
牧场建起来了,但因为养殖技术粗放、牧草配比不合理、奶牛品种退化等因素,单牛奶产量只能达到每年每头5.5吨,距离每年每头6吨的全国平均指标尚有距离。加上乍甸乳业投资建设的全新奶处理设备投入使用,奶源供应出现巨大缺口,提高单牛奶产量与品质已刻不容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上海科技交流中心最终选定了上海光明乳业作为乍甸乳业需求项目的承接方。
提高产奶量,营养最关键。上海光明乳业旗下的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帮助牛牛乳业建立起一套符合云南山地草场种植特点的饲草种植体系。如今,乍甸乳业单奶牛的平均年产奶量已达到9吨以上,生牛乳各项指标均超我国和欧盟标准,一头奶牛的“身价”高达2万元。
随着饲养技术的成熟,牛牛牧场的奶牛也从1000头增长到5000头,饲料从哪儿来?白水镇村民开始在荷斯坦公司专家的帮助下“粮改饲”。一位村民说,用玉米做饲料,可以用机器连杆带叶一起收割,不仅劳动强度降低了,卖的价钱反而更高了。上海还通过扶贫资金,在当地四个村建起了饲草料收购站,村民连运输费都省了。
多管齐下,村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牛牛牧业副总经理张伟金说,牧场让当地3000多户、10000多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尝到甜头的村民开始租地种饲料,未来五年,牛牛牧业计划建设五个扶贫牧场,把这种模式复制下去。
作者:沈湫莎
编辑:苏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