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的天宝三载,是诗的黄金时代

2019-07-12信息快讯网

《长安十二时辰》的天宝三载,是诗的黄金时代-信息快讯网

电影《妖猫传》中的盛唐气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物华天宝、四夷宾服的大唐王朝。

而盛唐有三: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永徽之治,是史家心中的盛唐;唐玄宗开元、天宝,气象万千,这是文学眼里的盛唐;还有一个,在人心。

永徽时期,大足石刻始凿;玄奘自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大量佛教经卷,遂于长安主持修建大雁塔;“滕王”李元婴修建滕王阁,“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为此楼写下千年一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唱至今;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更是才情不竭,标志着初唐赋文之繁荣。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则又一次将大家的视线凝于盛唐,它的背景设置在天宝三载(744年),那正是极富艺术气氛的文学盛唐的骤兴。剧中两个配角何执正与程参,对应的正是盛唐两位著名诗人贺知章与岑参。

贺知章是盛唐的人文象征,也是盛唐诗歌的气象。开元天宝年间,是诗人们的乐园,是诗的黄金年代,是唐最好的时光

唐诗经过百多年的酝酿,至开元天宝年间臻至高峰。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其中盛唐指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到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五十年的盛唐诗为时最短,成就最为辉煌。这个盛唐曲水流觞的浪漫离不开永徽时期数战科举的憋闷,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开拓与奠基。

那天宝三载究竟发生了什么?

《长安十二时辰》的天宝三载,是诗的黄金时代-信息快讯网

唐三彩

这一年,禅宗七祖南岳怀让圆寂,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这一年,玄宗纳太真入宫,宫中称她“娘子”,用礼一如皇后;这一年,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隆宠益深;这一年,高力士方不可以大权委李林甫,玄宗不悦,史称力士自此“不敢深言天下事”;这一年,“四明狂客”贺知章去世,亦即《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简称《长安》)中的“何监”。

韩童生饰演靖安司创始人何监,是剧中主线人物李必的授业恩师,时而不羁,时而怪诞,骑着毛驴儿饮着酒,表面神神道道,实则老谋深算,若不是他于这一年卒,总令人误会剧集的终极大Boss会是他。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仅十九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最为出名的两首便是《咏柳》《回乡偶书》,朗朗上口,国民小学必背。

他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便以诗文知名,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关于他喝酒的故事比他诗作流传得多。有次因醉酒掉落井底,他却在井中鼾声如雷。若问《天龙八部》里段誉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哪里,他必是答“枯井底,污泥处”,怕知章亦如是。杜甫作诗描写他的井底醉相,“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剧中何监甫一出场,就跌睡在了一整座长安的沙盘上,对应的是这个事。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别具一格。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个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王嗣奭《杜臆》卷一)他用此典将贺知章醉酒后那骑马姿态如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那醉眼朦胧,眼花缭乱的状态描摹得惟妙惟肖。

文人雅集,无酒不欢。人生太短了,喝了酒,梦就长一点;人生太苦了,喝了酒,诗便好一些。贺知章自己也说“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醉八仙”除年纪最长的贺外,还有诗仙李太白、宰相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草圣张旭、布衣焦遂。《长安》情节的一个转折点,便是何监听闻焦遂死讯后沉疴不起。这焦遂即排名“酒中八仙人”末位。

《长安十二时辰》的天宝三载,是诗的黄金时代-信息快讯网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有时真不知是因为诗,还是因为酒。天宝元年,李白孤身一人来到京城长安。某天,他在一座道观碰见了贺知章。贺一早读过李诗,便向他要新作来看,当他读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能不惊呼其“谪仙人也”。

黄昏时,两人乘兴喝酒,贺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酒钱。李白拦他,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贺却在此时吟起了太白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时三品以上官员得配金饰,贺想也不想拿去换酒,狂是他狂。后宋代刘望之《水调歌头·劝子一杯酒》词云:“谪仙人,千金龟,换美酒。”贺李经此而成忘年交,李白由贺知章引荐给唐玄宗任翰林学士。

他是盛唐的人文象征,也是盛唐诗歌的气象。开元天宝年间,是诗人们的乐园,是诗的黄金年代,是唐最好的时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37岁中进士,此前已离家乡多时,回乡年逾八十。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于此时。

关于他的回乡原因,史书上寥寥数字,“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一生不是笑问,就是春风。

43岁的李白月下独酌,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一则“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中”,另一则“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读来似乎是平平的,念去又是深深的,不事雕琢,深情浅趣。

《长安十二时辰》的天宝三载,是诗的黄金时代-信息快讯网

大雁塔

天宝十载,岑参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外出郊游,作《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前面鬼斧神工、轰轰烈烈,末了满目萧然,辞官归隐,像一种提早写就的个人结局

盛唐时期,不但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那样的双子星闪耀,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都说天才是聚众而来的,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在这一时期产生。盛唐诗的主要特征,热情洋溢、豪迈奔放、郁勃浓烈,像一朵朵盛开不败的洛阳牡丹,绽放的甚至有些放肆,但这些自觉的放肆、无畏的开放正是他们骄傲的迸发。欧阳修《新唐书》:“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

天宝三载,杜甫32岁,比他更小的是才29岁的岑参,天宝三载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长安》剧中他拿着干谒诗文,疯疯癫癫地喊着他那匹名叫“绿眉”的马儿,他一点也不含蓄地对张小敬说,天下书只要正式刊发出来的,他都读过。

这样略显滑稽的人设似与初小读到的他不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自他第二次出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那样瑰奇壮丽的气魄,那样磅礴地勾勒出沙塞雪景,愁也是愁的,但再愁也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这是他身后盛唐的底蕴。

事实上,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南阳人,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尽管才情傲人,但他并不像李白,从来就是一路高光。没有人愿意给机会,比真的没有机会更难。

他年纪轻轻隐于嵩阳,一时出来,一时又隐,仿佛是对隐士的一种嘲弄。但他偏偏不是,不是对信仰的不坚定,是孩童般顽劣指着皇帝的新衣。杜甫诗云:“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美陂。”一切关系,最后的靠的都是想象力。好奇正是这种应对能力。

杜甫的忧国忧民,岑参的忽隐忽现,似乎是茫茫人海中诡异的相似、相通。岑参对政治无望时写诗给杜甫《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也只有杜懂得他的悲与羡,遂答一诗:“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长安十二时辰》的天宝三载,是诗的黄金时代-信息快讯网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京城是既难相处,也难相守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欲在戎马中开拓前程,西行途中偶遇一位前往长安的使者,俩人寒暄不过数句,便要交臂而过,可偏无纸笔,只能口上报个平安罢了。正如他穿梭在马嘶声鸣,行走在朔漠黄沙,惜未能得意,不曾想“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几度戍守边疆,许是宁可选择戎马一生也不愿困于宫笼,征战沙场赢军功较之职场宫斗容易些?那时即便远在戈壁沙漠,也有“边塞诗朋友圈”。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叫人空怅;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血色黄昏,使人激昂。

李劼在他的《唐诗宋词解》中比较两人,“在王之涣是孤傲而又无奈的决绝,在王昌龄是激昂而又必胜的自信。王之涣气度高远,王昌龄是气冲云霄,一者是明心见性的空旷,一者是壮志凌云的豪放。”

四位诗人中最可爱的,他觉得是王昌龄。一面信誓旦旦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面又是《闺怨》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意趣,有才情,最重要还是,孩子气般的天真。诗人是要有这点天真和好奇的。

高适比他们自又不同,他的战场是残酷的,他的号角是雄浑的,他的进攻是凝重的,“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他诗里的老辣“只写战争不写胜败的透彻,而且更是老辣在深切悲悯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创伤和哀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只要想一想远处的白雪红梅,风就吹落了心底的铠甲。

天宝十载,岑参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外出郊游,作《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慈恩寺便是前文提到的大雁塔,“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前面鬼斧神工、轰轰烈烈,末了的满目萧然,辞官归隐,“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像一种提早写就的个人结局。

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人荐他为右补阙。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客死成都。

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在安史之乱后滑坡,文学上的盛唐结束于杜甫去世。

盛唐是一种痴绝的执念。这儿有着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写不尽的富贵风流。她是“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她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她是“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她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她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文人墨客之所以不断重复着她的美丽,是因为她的已经消逝。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已经用他们的体验与躬行延长了这段泱泱王朝热烈的生命。

作者:安小羽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