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依稀是昨日 ——写在《瓜饭楼藏文物录》出版之际

2019-07-16信息快讯网

梦里依稀是昨日 ——写在《瓜饭楼藏文物录》出版之际-信息快讯网

不久前刚刚收到了商务印书馆送来的《瓜饭楼藏文物录》上下两册样书。翻阅这两本沉甸甸的样书,看着里面一帧帧精美的文物图片,读着父亲那似乎还带着温度的自序,我恍如隔世,那些老物件许多分明还陈设在书房和画室中,几乎每一件都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父亲喜爱和痴迷文史,从他开始识字读书,一直到他离开我们,从未间断过,也未改变过。只是从少不更事到满腹经纶,他痴迷的程度一步步加深。我幼年的印象中,父亲每每离京出差,无论“四清”还是“文革”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回京探亲,他都会利用休假时间做文史调研,就像他在自序中写的一样。也正因此,每次他回到家中,除了书籍和换洗衣物,他都会带回满满一大帆布旅行袋沉甸甸的石头瓦片。那时候,母亲对此偶有微词,但基本上任凭父亲由兴趣收集。一时间家中地上经常摆满石头、瓦片和陶罐。父亲则每每陶醉在他的收藏世界中。不仅如此,父亲还常常在他收集的古陶器碎片、古砖瓦的背后,用毛笔小楷工整地记录下它们的出土地点、时间以及发现过程等等相关信息,作为史料以备他日后研究。这些被他标注后的带着潮湿墨迹的古陶器碎片和古砖瓦片,被陈设在书柜上风干,慢慢地便成了我家书柜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文物录》中记载的几样新旧石器时代的石斧,几乎自我有记忆始就伴随着我成长。记得小时候,那几只父亲“四清”时从陕西长安县搜集带回的石斧就放在父亲的书桌案头旁,每每父亲写作读书疲倦,思绪开小差时,就会停下几分钟,手里把玩摩挲着石斧,用手的温度和湿度温润着这几柄石斧,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将中断的思绪衔接上,才能从疲劳中解脱出来,那几样石斧似乎透过历史的沉淀给了他无穷的能量,能令他文思如泉涌,绵绵不绝。那时我年幼无知,看到那几块石头竟然让他如此爱不释手,不以为然,问他究竟,他回答我石头的出处,令我心生疑窦和困惑,却也深感神奇。那时作为孩童的我,脑子里还没有历史的概念。特别是不知从何时起,书桌上又多了一颗比拳头大的黑色乌亮的石头,石头上有坑坑洼洼的凹点,那漂亮的石头似乎比其他石头更重,引起我的好奇心,父亲告诉我那是一块陨石。这块从天而降的陨石,带给我无限的想象力,以至于我曾一度每晚到阳台上观望星空,看星座。可惜这块陨石不是文物,没有收录到这本书中。

另一件令我不能忘却的文物就是父亲收藏的那只战国时期的楚器——青铜鉴。这件文物的出处和去处父亲在他的自序中已有陈述,它周周折折,失而复得,能到我父亲手中,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这里概不多述。只是围绕着这只硕大无比的青铜鉴,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青铜鉴初到我家时,大约是1976年底或77年初的时候,我大概初入高中。那时我家住在张自忠路三号人民大学宿舍,居室面积不过七十来平米。那只青铜鉴直径约有55厘米,高约26厘米,上面铜锈斑斑不说,还布满厚厚的泥土和灰尘。这样一只脏兮兮的“大锅”放在家中,无论如何占据了斗大的居室中一席不小之地,连走路都要绕开它。这回不仅是母亲,连我和姐姐都觉得它多余,只有父亲如获至宝。可是它毕竟太大了,无处安放,又怕不小心把它碰坏。无奈,母亲想了个办法,把它安放到她和父亲的双人床下,大家也就与之相安无事了,似乎忘了它的存在。不久之后,母亲患上了五十肩,也就是肩周炎,那年正巧无锡老家来了个年轻李姓朋友,到宽街中医院学习推拿按摩医术。因为是老乡,一有时间就到家中坐坐,顺便给母亲治疗一番。一来二去,大家都熟悉了,无话不说,他玩笑说,那只出土文物,阴气太重,母亲体弱,睡在其上,日久天长,抵不住阴气袭人,自然会生筋骨病。那时我们不懂他讲的道理,全当玩笑一听,哈哈笑过没放心上。说也奇怪,直到父亲把那只青铜鉴捐赠给了南京博物院,母亲的肩周炎才渐渐好起来。现在想来,李医生的话也许不无道理。

父亲的收藏伴随着韶光荏苒,伴随着我们家的迁移——由张自忠路到红庙北里再到通州张家湾芳草园,一点点多起来,丰富起来,而这些收藏的物件除了它们本身所拥有的历史价值外,慢慢地也承载起我们家中的文化情愫,无论是父母还是姐姐和我,甚至连我们的孩子们,都会深深地感受和体会到它们特殊的文化内涵,如同阳光和空气,成为我们生活的养分,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一部分。

父亲喜欢收藏,但当他的收藏能够服务于社会,能够促进文化提升时,他也绝不吝啬。2010年左右,父亲的老家,无锡惠山区前洲镇为了家乡的文化建设,拟以父亲的名义建立一座冯其庸艺术馆。父亲以其平淡之心,认为他并没有为家乡做出什么贡献,一直婉言谢绝。直到有一天,家乡的领导劝说他:“冯老,你是从家乡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应该为家乡留点什么……”父亲考虑到作为无锡人为家乡文化做点事情是他的责任和使命,遂同意建馆,并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书画作品和收藏的文物无偿捐赠给家乡。父亲同时提出,他是做学问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事书画”。于是最初设想的“冯其庸艺术馆”就更名为“冯其庸学术馆”。学术馆土建完成后,父亲将他几十年积累的手稿、字画、拓片、文物、著作等一千六百多件藏品无偿捐赠给了家乡。2012年十二月,学术馆开馆之际,父亲在开幕式上表达了无锡有那么多著名学者,家乡却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学术馆的惭愧忐忑之心后,殷切深情地“希望今后学术馆成为一个文化的中心,充分地用来培养家乡的年轻朋友,年轻的孩子,让他们走上文化的道路,学术的道路”。

学习、继承和传播文化几乎构成了父亲完整的一生。2017年初,父亲离世后,面对着他留下的繁多的书籍、文稿、书画作品和收藏品,在浩瀚无际的整理工作过程中,静坐在他的书房和画室里,望着书柜中陈列的满满的书籍和文物收藏,我时时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感受到他在冥冥中指导着我做每一样事情;感受到房间中每一册书、每一件藏品上都凝聚着他对文化的态度,一种由珍爱到虔诚以至敬畏的态度。他是透过每一件文物,每一件藏品来纵观历史,来还原历史场景的。而这些书籍和藏品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斯人已去,其精神永存。睹物思人,我想这些遗留下的书籍和文物,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文化学者冯其庸。

我的父亲冯其庸先生已经走了,但他对传统文化之爱以及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始至终影响着我,令我终生受益无穷。

2019年7月4日星期四

于芷兰斋


作者:冯幽若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舒明

如何看待当前投资形势——关键“引擎”平稳运行
世界戏剧研究联盟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他们选择了“亚洲演艺之都”——上海
美方加征关税“几乎伤害了所有人”——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
从浦江入海口到浦江源头玩水去!上海后花园——安吉等你来耍……
让机构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重要讲话
想在故宫修文物?今年4万人报考只招了88人
四万多人报名修故宫文物!机会却只给这些人? 网友吵翻:高学历等同于能力强?!
被列为一级文物的《姚大梅诗意图》,一边是国家级的故宫藏品,一边是民间顶级的过云楼藏品,到底孰真孰假?
良渚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表态将进一步研究中华文明形成过程
多图 | 90后摄影师带你穿越回古代沙场,触摸长城的生命
超市卖的鸡蛋为什么一粒屎也没有?那是因为你买到的都是精英……
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 这个6.3%怎么看
稳中有进,坚定前行——透视中国经济“半年考”答卷
“丝路人·丝路情——2019中外学者交流活动”在浙江宁波启动
咳嗽、发热、寒战......摸过出土文物后,男子反复住院七次,最后发现……
艺术品市场终于有了“娘家”,全国首个社会文物行业协会在上海成立
故宫上新7款数字产品 让观众零距离360度“触摸”文物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无名的牺牲——记在重庆石壕的那场生死离别
解码中国经济的动力之源——三个视角看下半年经济走势
刚刚:将军俑和文物们陆续苏醒……秦岭博物院推出儿童剧《我们是秦俑》专场首演
在画像砖石的纹路中寻觅中国古代文化,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沪上首发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