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启程寻找三十年后的材料

2015-09-20信息快讯网

也许不用30年,灯这个概念就会消失,代替它的是一种会自动感应光线强弱的涂料,许多颠覆性创新源于材料的突破。不过,新材料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未来出现哪些材料取决于现在人们怎么想。在昨天举行的2015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上,40多位材料界的中外院士和10余位国外学术大师脑力激荡,在当下寻找构建未来世界的基石。

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材料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需要植入血管支架治疗,不过植入物却有“寿命”限制,随着材料发展,心血管支架的寿命已经从1年到3年,再到10年,然而只要是留在身体内的“异物”总有风险。

近年来,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可降解材料上,其中镁合金材料制成的心血管支架能在病人血管重新塑形后逐渐溶解消失,成为生物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

在本次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看来,尽管研究用于大飞机、燃气轮机的材料十分迫切,但这是对现有材料的升级,而新材料带有严重的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它会从哪里冒出来,但它带来的变革是颠覆式的。”

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能带来颠覆式创新的新材料,中国也不例外。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孙宝德细数了几种公认的新材料特性:一是智能化,即能感知温度、力、电等外部环境;二是绿色环保,对人类友好;三是灵活分散,未来材料不再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而是少而精制造。

“倒推研究”让预期变得更重要

当3年前,美国政府用1亿美元支持一项名为“材料基因组”计划时,材料科学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东亮表示,以前材料研发的模式是从实验室研发到产品,平均周期是18年,材料基因组将这个过程反过来,即我们先要明确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再倒推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预计研发周期可以缩短到10年左右。

“材料基因组概念对学科帮助很大,‘倒推’成了研发新材料流行思维。”孙宝德说。他率领的铝合金提纯课题不久前取得重要进展,也得益于研究思路的变化。

由于“倒推”,对新材料中的“预判”变得更加重要。比如,世界有无数人正在研究如何让电池更高效的问题,技术路线也有无数条,花同样的时间精力也许结果迥异。“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材料研发上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比别人对未来有更精准地把握。”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说。

上海应发展为新材料研发平台

新材料产业已被世界公认为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上海科委主任寿子琪在昨天的会议上表示,方兴未艾的信息产业说到底是由材料决定的,每次新材料的出现都会带来工艺、技术的革新。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市科委在大飞机、海洋设备、燃气轮机等方面做了部署,这些项目都离不开新材料。

上海发展新材料有着自身优势,孙宝德认为,新材料研发是一项需要汇聚大量人才、信息、资金资源的创新活动,上海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具备了挑起这一重任的“硬件”。

对材料基因组的响应,上海同样走在前面。江东亮院士所在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经积累了新晶体的大量数据,他建议能率先建成公开的材料科学平台,让别人能够查阅到这些数据。今年成立的上海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一举囊括12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材料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更显示上海的决心。

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