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蔡徐坤粉丝“微博榜单大战”落幕,然而谁为数据把准价值的方向盘?
自嘲“夕阳红打榜团”大概是上周末许多70后、80后的消遣之源,“为周杰伦打榜”成了他们共赴网络派对的呼号。同一时间,作为榜单捍卫者,蔡徐坤拥趸严阵以待,拿出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引以为豪的“打投”能力,守住微博“顶流”位置。
昨天,这轮喧嚣在其中一方声明退出后暂告段落。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数据:双方网络流量总计过亿,参与粉丝总数超800万。也留下了许多问号:两代艺人的拥趸在单一平台相互较劲,为何会演变成大众话题?这场看似以年龄为界的对垒,真的只是代际观念差造成的吗?新浪微博乃至全网各类榜单,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等角色?
探究“微博榜单大战”的前因后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是显见的理由,大众对演艺生态中流量经济的审慎态度亦在推高话题热度。而站在传播学的角度,信息时代更是抛来了严肃的思考题——既然“打榜”有“章”可循,有捷径可走,平台方在规则制订的过程中是否把准了价值的方向盘?平台方能否为其承载的千万级流量担起社会责任?
伴随“打榜”,榜单已沦为以数据幻象哺育粉丝经济的温床
与流量明星“打榜”只专注于自家不同,为周杰伦“打榜”的人群构成格外庞杂,多年忠实歌迷、普通路人有之,后辈艺人、演艺圈同行有之,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的微博账号也在摇旗呐喊的行列中。舆论场几乎一边倒的景象,投射出的不乏如是公众心理——希望合力戳破流量明星的数据幻象。回首“微博榜单大战”,许多从未涉足“超话”的人仿佛进入新世界。他们先被普及“超话”概念,那是共同喜欢某个明星的粉丝聚在一起发帖互动的圈子,“超话排行”意味着明星人气,“打榜”是粉丝们为彰显自家偶像社会影响力最直接的手段。了解新名词后,“打榜”还有“教程”可学。每天要完成多少任务,每个任务值多少积分,哪个时段做任务最划算,每人最好手握多个账号以扩大“粉丝基数”等,都有讲究。“放下孩子,打开微博”“顶着黑眼圈,也要送完当日积分”,看看80后的“打榜”初体验便知,时间成本对于“打榜”至关重要。
事实上,微博上的各类明星相关排名不下几十种;而在微信及各大视频网站,明星榜单业已泛滥成了平台标配。那么多榜如何“打”得过来?平台方纷纷指路“捷径”——花钱,钱能换来“爱慕值”“爱心指数”等,维持数据繁荣。灰色产业链同样提供用钱买“机器人打投”的注水“服务”。
于是,明星榜单渐渐演变成以数据幻想哺育粉丝经济的温床——平台定规则,粉丝将规则最大化利用。时间与金钱堆砌出的漂亮数据,既是流量明星商业价值的某种佐证,也是品牌方从粉丝经济中收割“韭菜”的依凭之一。如此畸形的闭环里,明眼人都知道,赚得盆满钵满的是平台和品牌方,反复受伤的只有信奉“数据至上”的粉丝。而通常,追星的青少年,不过是一群仍在学业中却被平台引入迷途的孩子。
平台运营者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平台用户的数据流向
流量“脱水”之所以成了人心所向,甚至还有网友高呼“苦流量久矣”,无非是因流量常常在市场中遮蔽了艺人的德与艺,虚浮的数据一度在创作中取代了真材实料。确实,在周杰伦超话登顶前,打开这一榜单,前排挤着一大堆只知其人不知作品的艺人名字。这就难怪,有情怀加持、又有诸多经典作品傍身的实力唱作人,能从零起步,跃上流量巅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涛甫认为,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表征,其本身并不自带价值立场和道德立场。但运用和推荐数据的人,却可以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以“打榜”为例,各榜单运营的平台方拥有怎样的动机和德行,决定了平台上的数据将往何处流去。他提出“方向盘”一说:“信息时代,数据的方向盘就是主流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海政法大学教授章友德则注意到了擅长“打榜”的粉丝群体。在他看来,他们在“打榜”过程中体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强大执行力、组织力,同时这也是一群容易被煽动情绪的年轻人,亟需正向引导,亟需由平台方运用规则、算法推荐等手段,将流量引流到更有价值的高地。
倘若某天的超话榜单、热搜榜单、明星榜单上,位列前排的是英雄、科学家、德艺双馨、社会正能量话题,那才是这场数据大战后,比嘲讽流量虚假更为积极有意义的改变。
作者:王彦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