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如何教育子女

2019-07-23信息快讯网

刘少奇如何教育子女-信息快讯网

【导读】刘少奇曾任国家主席、党中央副主席,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其谦虚谨慎的美德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体现,形成了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不要打着我的旗号到处吹牛”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不少亲戚听说刘少奇当了国家领导人,纷纷前往北京找他,希望能为自己谋得一些好处,均遭到刘少奇的拒绝。后来,刘少奇意识到这种思想纵容不得,就亲自主持了一次家庭会议,参加的有一些亲戚和几个孩子。刘少奇谆谆告诫他们不能因为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相反,“正因为你是国家主席的亲戚,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更应该艰苦朴素、谦虚谨慎,更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志气。不要打着我的旗号到处吹牛”。刘少奇对子女和亲戚明确表示,他绝不允许利用党和人民给的权力搞特殊,一旦发生,一定会严肃处理。

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有次回北京,跟父亲抱怨自己住的房子被大水淹了,向有关部门多次反映也得不到解决。身为父亲的刘少奇,并未首先心疼自己的女儿受苦受难,反问女儿:“群众住的房子,难道没被水淹吗?群众能住,我们也能住。不能因为你是国家主席的女儿,就可以特别,先给你换房子!现在搞点特殊,好像得了便宜,但在思想上是一种危险……常常想占便宜,思想就要变,会变到人民的对立面去,成为无益于社会的人。”

1950年,刘爱琴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申请入党,次年预备期满,原以为按照正常程序,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顺理成章。但却发生了意外,学校收到一封信,内容涉及刘爱琴一系列与入党有关的问题,信的内容强调,刘爱琴并未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党组织应当严格审查并认真考虑她的“转正”问题。学校党支部大会上,当刘爱琴得知自己预备党员无法正常“转正”时,心理上难以接受,感到心灰意冷。而这封信函的写作者,正是深爱她的父亲刘少奇。刘少奇之所以有此举动,源自他对女儿的严格要求和深入了解。他认为,女儿远未达到入党标准和要求,仍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和成长。由此,不同意按期发展她为共产党员。后来,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刘爱琴愉快接受了刘少奇的批评和建议。

“极端自我的风气决不可助长”

刘少奇的儿子刘允若,曾就读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进校之初,他还能够刻苦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他渐渐失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成绩大幅度滑坡。后来,他与同学发生矛盾,加上对所学专业不满,遂要求留级或转系。但他的申请遭到了拒绝,于是就给父亲连写三封信,以寻求父亲的理解与支持。

刘少奇抽空陆续多次回信,他在信中教导到:“不管你将来干什么,我劝你学一门专业,因为学一门专业知识,对于你将来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有好处。如果没有一门专业知识,则可能不论什么工作都难以干好。”刘少奇重点对他与同学“闹翻了”的情况进行了剖析,认为他自身问题是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反省自己一贯的、不谦虚、怕吃苦的毛病,学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能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人家都对不起你,你却没有对不起别人。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自我的风气决不可助长,如若不加以纠正,即便日后学有所成,也很难对社会有所贡献,务必加以改正,抛却个人主义,回归集体主义。

在父亲耐心细致的启发教育下,刘允若的消极思想一度有了转变。但是,由于后来又遇上一些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情,他的思想再次发生变化,仍旧要求转系,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理由。刘少奇从来信中感到刘允若的错误思想又有发展,绝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抓紧教育,彻底解决。他给刘允若写了一封近2000字、措辞十分严厉的长信,对他反复无常的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父亲和大使馆同志的多方帮助下,刘允若终于认识到并以实际行动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欣然服从组织的安排,安心学习,最后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

“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是有好处的”

从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刘少奇的几个子女都还很小,在学校吃饭住宿。刘少奇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多次建议,让孩子们回家吃住,改善一下,但他并未同意,而是坚持让子女们在学校与同学们同甘共苦。刘少奇认为,“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是有好处的,等到他们为人民办事的时候,将会鞭策他们为人民办事做得更好,再不让人民吃不饱饭”。

他的小儿子刘源读书期间,曾发生过一件事情。有次学校给学生发放了白薯干,由于这种白薯干又黑又硬,难以下咽,刘源偷偷扔掉了。这件事被班主任得知后,出于对学生教育的责任,在“家校联系簿”上如实进行了记录,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论。周末回家后,当刘少奇看到老师关于这一行为的评语时,将刘源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老师讲得对,这是农民伯伯、阿姨饿着肚子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点都不能浪费。粮食是一滴滴汗珠换来的,可不容易啊!要珍惜这些劳动果实。你要从小尝尝吃不饱的滋味,将来你们替人民办事的时候,才会站在人民一边。”过完周末,回到学校,刘源铭记父亲的教诲,第一时间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将白薯干找回,清洗干净,吃了下去。

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身心仍在成长,知之甚少,刘少奇作为一个父亲,他并未不明是非、一味打骂,而是用言语一步一步慢慢引导孩子认识到食物的珍贵。节约意识树立好后,似乎行动也顺理成章,所以,即便刘少奇并未明确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刘源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成长”。刘少奇的教子之道,体现出一个严父对子女的浓浓深情与殷切期望,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党性和崇高风范。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