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命令和舆论能唤回多少好药

2015-09-22信息快讯网

因为断货而震动全国的廉价救命药——放线菌素D,昨天在北京宣布新生产线产品——首批2.3万支放线菌素D已于9月16日下线,预计一周内抵达各省市。

作为人类发现的首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抗生素,放线菌素D在世卫组织肿瘤诊疗指南中被列入首选化疗方案,是霍奇金病、神经母细胞瘤等的一线用药,主要为妇女和儿童使用。但目前,该药在全国仅剩一家商业运营中心位于上海的企业——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在生产。

既然是廉价好药,为何仅剩一家公司在生产?记者调查发现,这次放线菌素D全国断货一个月,也并非是廉价好药第一次“玩失踪”,那么下一个会是谁?这背后又掀开了什么?

能否让病人别再处于恐慌中

“我特别希望不会再坐在这里,庆祝另一个药复产……我们能否有一个机制,让病人别再处于无药可用的恐慌中?”坐在放线菌素D恢复供应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万希润表情凝重,他是最先在网上呼吁关注放线菌素D缺货的医生之一。

今年夏天,放线菌素D陷入全国断货困境。8月4日,一个广东爸爸在网上呼救称,他两岁半的女儿急缺这种化疗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这个父亲很快获得了5盒放线菌素D,但其他患儿还在苦等。就在这个父亲发帖当晚,万希润发微博称,放线菌素D断货已导致数十位患者无药可用。

药品如同医生对抗疾病的武器,武器没了,可想而知临床一线的焦灼。北京肿瘤医院药学部主任张艳华记得,3周前有个病人要用放线菌素D,药房没药,他们就联系海正辉瑞到全国找药,终于凑到10支,但病人要用21支。“断货后,医院不得不考虑替代品,可是疗效和安全性都不好。”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王晓玲主任无奈地说,放线菌素D目前没有更好的替代品。

有家长从不同渠道获得没有在国内上市的进口药作为替代,一支约6000元,而一支国产放线菌素D约20元,差价近300倍。那么,经典好药为什么会断货?

为何全国仅剩一家企业在生产

海正辉瑞副总裁杜加秋说,新一批放线菌素D是全体员工顶住成本巨幅上涨、单药利润亏损的压力抢先生产出来的。

原来,此前这家企业正经历内部调整:海正药业与辉瑞公司合资成立海正辉瑞药业,放线菌素D原是海正药业的产品,由此转至海正辉瑞的新生产线。如果按照正常生产过程,该产品最快应该于今年11月下线。但今年8月初,海正辉瑞陆续接到患者的求救信息后,重新部署生产计划,使放线菌素D提前到9月下线。

一家企业的内部调整怎会导致整个市场断货?更直白地说,为什么只有这一家在生产?

“与2006年发改委对放线菌素D核定的约16元的成本相比,这些年原料、制造成本等大幅增长,该药每瓶的综合成本增加近30元。2014年起,我们已经亏损生产,向市场提供了22.8万支。”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富阳工厂总经理王英群称,多地对放线菌素D执行的是多年前国家确定的指导价,导致有的厂家放弃生产。记者调查发现,海正“独家生产”放线菌素D的状态已有4年。

据统计,我国每年放线菌素D的用量约为23万支。昨天,国家卫计委药正司药品供应管理处处长韩会学督促海正辉瑞,务必继续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问题是,如此特事特办、行政命令、舆论倒逼的力量,到底能唤回多少好药?企业“亏本生产”能走多远?

事实上,这不是放线菌素D第一次断供,也不是廉价好药第一次断供。这些年断货过的还有地高辛、人血白蛋白、鱼精蛋白等,医生感慨,廉价好药缺货隔几年会出现一下,有的在呼吁下回归,有的就此消失。

数据联通,“哨声”才能被听见

价格是敏感话题,但它直接关系到药品供应的可持久性。“根据国家一系列新文件的精神,海正辉瑞这次完全可以报出高于以往国家限价、与医疗机构达成满足供需平衡的合理价格。”韩会学直言。对此,杜加秋表示,第一批药品已按既往价格配送各地,下一步将根据国家最新文件精神考虑重新定价。

近年来,我国为保障用量小、临床必需药品的供应,政策力度不算小。今年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对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临床用量小的药品等,由国家招标定点生产、议价采购;今年6月,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对大部分药品取消政府限价;9月16日,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发布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直接挂网采购示范药品的通告,放线菌素D位列其中。

这些采购新机制让企业可与市场“议价”,为短缺救命药提供了灵活的优惠措施,也为短缺药品保障机制奠定了基础。用韩会学的话说,保障机制建设已经在推进中。

在业内看来,机制的健全首先就要解决国家政策与当地执行“两张皮”的问题。以放线菌素D为例,它在各地集中采购中,中标价远远背离实际成本,目前江西、广东、上海已开始调价,但其他地方对国家新政的认识和落实力度还有限。

与此同时,万希润的另一个建议很值得关注:不妨应用大数据,对稀缺紧要的药物建立国家预警和储备体制,不要等没药了才去求药。他建议发动每个医生作为“哨点”,发现短缺迹象就及时吹响预警哨声。“目前医院内部已经有这类预警机制,但短缺药品目录只挂在医院的网上,我很怀疑药企、有关部门是否会看?”王晓玲呼吁,如果数据联通、部门联通,哨声吹响有望实现联动。

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