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8.9,故宫一年一集的纪录片更新!这么慢,大家还是说:慢慢来,不急……
在讲究效率的今天,
一个小时能拆完一座桥,
一天能改造一个火车站,
一个月更能做无数事情。
但有个地方始终与快无缘,
对它来说,一年的时间,只不过够更新一集20分钟的纪录片罢了。
这个慢悠悠的地点,
就是故宫。
前些天,
在2017年开播的,
著名一年一更纪录片,
《故宫新事》终于更新第三集,
豆瓣评分依旧在8.9分。
人们得以看到封门维修的养心殿,
这段日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曾经的雕梁画栋,颜色褪去;
曾经的书法字画,残缺不全;
曾经的帝王天子,云消雾散。
紫禁城中的文物里,
都是历史的故事与温度。
而匠人们修复这些古物时,
不经意会流露出一种,
远离尘世的安静祥和。
养心殿5年之期,已过3年。
时间回溯到2016年6月,
经历百年风雨,
住过数位皇帝的养心殿,
终于开始着手修缮。
门口支离破碎的匾额,
说明了这座垂垂老矣的宫殿,
已经历太多风风雨雨。
从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开始,
养心殿大多时间都是封闭的,
游客只能隔窗一瞥,
试图看到曾经帝王的些许痕迹。
无论殿外怎样沧海桑田,
殿内的时间似乎被暂停一样,
只有不断变厚的灰尘,
证明了时间确实在流逝。
曾经资金匮乏,技术不足,
封闭式保护成为无奈之举。
现在时机终于成熟,
早已脆弱不堪的养心殿,
终于迎来了大修。
和家中大扫除一样,
修缮房屋,要先将所有家具撤出。
但不同的是,
这里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大意不得。
养心殿内的文物有1890件,
需要一件件编号入库。
有些脆弱的木质部分,
再也经不起大的折腾。
师傅们干活的时候,
经常相互打趣:
“不要冒险,虽然你耐摔,这些宝贝可撑不住。”“摔我没关系,摔它可不行。”
养心殿是皇帝的住所,
因此里面许多匾额和字画,
都是皇帝御笔亲书。
为了将粘在门窗上的字画揭下,
花大把时间在一幅画前,
是极为常见的事情。
有的字画下面,
还留有上一幅画作的痕迹,
这时候修复就变成了考古。
师傅们会费尽心思将所有纸揭下,
因为哪怕多一个字,
甚至半个字,
都会是非常宝贵的线索。
看着一个个物件被搬出去,
难免让人感慨万千。
曾经的九五至尊,
曾经的皇家御用,
最后都逃不过被尘埃封存的命运。
说什么吾皇万岁,
谈什么千秋万代,
终究是大梦一场。
许多人都不知道,
电视中金碧辉煌的养心殿,
如今已经破落到什么地步。
墙体脱落,虫灾泛滥,
尘埃遍地,潮气满满,
雕梁画栋,颜色尽失。
有的专家苦中作乐,
说这些灰尘随便一捧都有百年历史,
也算的上文物了。
若不是它在紫禁城内,
外面挂着养心殿的牌子,
进来乍一看,
任谁也会觉得自己走错房间。
所以养心殿的修缮,
迫在眉睫。
1890件文物,
都有量身定制的箱匣。
打包是一件很精细的事,
哪怕是一根掉落的流苏也要小心收好,
以防后面修复用到。
这些文物年龄实在太大,
任何因素都可能毁坏它们。
所以包装至少四层,
要同时考虑撞击、潮气、
干燥、虫蛀的影响。
搬运到最后,
只有佛堂的无量寿宝塔被留下来。
七层紫檀木宝塔,高四米,
因为体积太大,
移动和拆分都会有风险,
最后只好封钉在原处。
仅仅是这些文物的维护,
就是十分庞大的工程。
更何况有些娇贵的器件,
修缮还要看天气、温度、光照。
在这个以百年为单位的宫殿中,一年的时间实在不值一提,宛如眨眼、弹指之间。
搬迁出来的文物,
需要先去一趟文保科技部,
进行清理、除尘。
这里的各位师傅,
别的不说,
大师等级的除尘技术,
是基本技能要求,
各种材料、手法都要掌握。
慢工出细活,
用来形容此时的工匠们,
再合适不过。
不怕速度慢,
就怕一个疏忽毁了百年文物。
工具与器具的触碰,是匠人与前人的交流。
撤出文物的养心殿,
空旷而安静。
如同丢失锦绣华服后,
露出难掩的苍老与残破。
因为殿内不能用取暖设备,
也不能用大的照明设备,
所以负责殿内勘测的工匠们,
只能在寒冷昏暗中进行。
这份苦普通人吃不了。
但里面隐藏的惊喜,
也是普通人无缘见到的。
就像搬家的时候,
在各个角落发现被遗忘的物件一样,
工匠们在宫殿的各个角落,
也发现了许多被隐藏的故事。
在养心殿侧面的墙下,
精通建筑的师傅,
在勘察墙壁时,
因发现一块透风砖而兴奋异常。
过去这种砖跟墙体同时砌,
很难单独安装或替换。
所以确定了砖的时间,
就能推断宫殿的准确建造时间。
后来更是在类似的地方,
发现了清朝的宫廷戏折,
一度还登上微博热搜。
这是独属于修缮师傅们的惊喜。
在养心殿的一扇窗户上,
有一个雨搭十分奇特。
能挡雨,却又不挡光,
原本大家没有在意,
以为是特殊处理的瓦片,
或者是云母做的。
这次因为修缮送去化验,
才发现居然都是用贝壳做的。
不知挑选了多少大而平的贝壳,
才凑出这么一小片明瓦檐。
目前整个紫禁城中,
只有这一处用了此类明瓦。
养心殿最大的问题是潮湿,
直接导致虫害和霉菌。
为了查明湿度过高的原因,
师傅们将霉菌最严重的西围房地砖揭开,
惊奇地发现了古代的地暖:
烟道。
人们都知道养心殿的藻井大气磅礴。
下面挂着的轩辕镜,
更是巧夺天工。
但很少有人知道,
上面还有一个秘密空间。
养心殿藻井之上的正中央,
供奉着用于护国佑民,
安镇家国天下的镇宅神牌。
据史料记载,
从雍正时期开始,
神牌便守在养心殿的木脊之上。
即使到了现在,
来往的师傅们也不敢轻易挪动。
这上面的大木构件,
保留了很多建成初期的明代特征,
这让懂得木工的人十分兴奋。
有些地方还留着过去的标记,
从前工匠修缮留下来的记号,
被如今的匠人们参考,
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
让人感受到传承的味道。
这里最多的声音,
是工具和文物接触摩擦的沙沙声。
人们的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专心勘测的他们,
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此刻的表情有多温柔。
油作师傅在修复时,
坚持要用传统的光油。
虽然耗时耗力,
但更有利于保护墙壁。
他的理由很简单:
“故宫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以后八代十代都要有这故宫。”
这长达几年的整理、勘测记录,
最终汇编成二百余万字的书。
这是大家费尽心血,
给养心殿,给故宫写出的,
病例与治疗方案。
2018年9月3日,
院长单霁翔,
与前任院长郑欣淼老先生,
一同登上养心殿屋脊,
取出脊筒内的宝匣。
宣布养心殿修缮正式开始。
养心殿的宝匣很稀有,
是至今为止第一个带有彩绘的匣子。
宝匣是古人封装“镇物”用的,
一座建筑放入宝匣,
才标志着建筑圆满落成。
师傅们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
元宝、铜钱、经文……
这些会做清理修复,
并在修缮结束时,
再次装入宝匣放回原位。
要看这个场景,
我们只能慢慢等待下一集。
总有人把时间比喻为沙子,
无论怎么紧握,
都会越来越少。
而在故宫修文物的匠人们,
就是在以自己的时间为代价,
用双手去接住那些已经逝去的时间,
让它慢一点,再慢一点。
他们教会许多人一个道理:人生总有些美丽的事情,是急不得的。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故宫新事》、微博、匠心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