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科学地标在哪里?《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30周年纪念专辑》新书发布会上,他们提到了这些地方
烫金套红、包装精美、翻开厚厚的《群星闪耀·璀璨绽放——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30周年纪念专辑》一书,上海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一幕幕跃然纸上。
今天下午,该书的新书发布及读者见面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毛颖,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能专家、技能大师王军,以及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工程院副院长、教授谢少荣等精英代表对话科创,共聚书香,与现场读者亲切互动。
“如果说一个最能代表上海科技创新的地方,你们认为是哪儿?”主持人骆新的话让科技精英们的思绪飘到了过去。
丁奎岭仔细想了想说,对他来说上海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地标之一无疑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这不仅是因为他担任了十年这所科研机构的所长,更因为这里曾经成功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和青蒿素。前者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后者则捧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诺贝尔奖。这些科学成果的分量不言而喻。
饶是如此,丁奎岭还说中国化学的原创科研成果,还是太少。他认为未来科技发展不是靠“秀肌肉”,而是“练内功”。特别是化学是一门创造的科学,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中国原创成果才能越来越多。
毛颖认为上海最有代表性的科研场所是医院。许多人都会来上海看病,像他这样的医生,一年要做五六千台手术,恰恰证明了上海医学科研实力强劲。王军心目中的上海科学地标,则是他手下的钢铁流水线,这条流水线上产出的钢板占全国汽车总钢板的一半,他说,别说钢铁是夕阳产业了,有制造业就离不开钢铁,他是制造业的“粮食”。
谢少荣除了提到自己的学校上海大学,还提到了一个地方——科学会堂。她说,每次走进科学会堂,看到院士墙、科普窗、各种学术会议室,都会被其中蕴含的科学情怀所打动,她为上海有这样一座充满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所感动。
与科学家对话,现场读者积极踊跃,交流广泛,气氛热烈。市科协副主席陈丽从“回眸往昔 硕果累累”“精英相聚 群星璀璨”“聚才引智 科创先行”三方面充分肯定了30年来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今后上海市科协的人才工作重点作了展望。
在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自1989年启动以来,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在十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及提名奖得主中,已有67人当选为两院院士。他们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在创新创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屡立新功。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