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

2019-08-26信息快讯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成为当下戏曲舞台最闪亮的演出品牌之一,在世界多地演出均掀起昆曲旋风,在国内商演也屡屡创造票房新纪录。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直接折射了传统文化价值有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认同。

上海戏曲素有中国戏曲“半壁江山”之称,在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曾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个剧种在这里交融发展——京剧在上海获得命名;昆曲在上海培养建国后第一批专业演员;江南发端的越剧、淮剧在上海发祥;评弹的姑苏韵调透过上海电台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而作为上海本土的沪剧更是成为被其他剧种广为移植改变的对象。

一批名家在此开宗立派——不仅有周信芳的“麒派”、盖叫天的“盖派”,越剧、评弹的绝大多数流派创始人也在上海;“传字辈”老艺人则将昆曲从一度濒临的生死线拉回时代洪流。一批知名剧场对于确立了“戏码头”这一全国性的市场地位的确立——光是人民广场这一脚程不过15分钟的区域,就有天蟾逸夫舞台为代表的“四大京剧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70年继往开来,上海戏曲界的艺术家们站在人民的舞台上,为人民创作出一部部精彩的大戏,在剧种改革、剧目创作、表导演艺术、戏曲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丰富的剧种滋养着上海的艺术气脉,满足着这座城市的文化需求,而各剧种的艺术家们也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影响下,一次次激活了传统戏曲,并拓展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版图。

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传统戏曲已形成良性发展的机制,上海戏曲人更是迎来了新时代的姹紫嫣红,上海也越来越成为好戏的源头和戏曲传播的码头。

新中国改天换地:戏曲人找到了为人民创作的奋斗目标

得益于丰富的积累、活跃的市场与开放的环境,上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就是梨园人成名唱红必须闯一闯的“码头”,集纳京昆、与一种地方剧种在此汇聚交融。也是在这里,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等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进步戏曲人,为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而创作演出京剧《生死恨》《文天祥》、越剧《祥林嫂》等激起民众爱国激情与自强自省意识的作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袁雪芬与范瑞娟主演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然而,在1949年之前,戏曲艺人总体上始终游走在社会边缘。是新中国的成立,给梨园带来了改天换地的变化。正如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和尚长荣所说,最振奋莫过于成为剧团和舞台的主人,彻底摆脱戏班班主、剧院老板的压榨和欺凌,摒弃博取票房演出滥俗戏码的陋习,找到了为人民演戏、为人民创作的奋斗目标。比如越剧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姐妹班”制度,以才艺入股、按劳所得。1955年多家越剧团进一步整合为国有文艺院团上海越剧院,在首任院长袁雪芬的带领下,40年代自发以“越剧十姐妹”抗争不公命运的江南女子,在国有文艺院团的保障之下,从制度上确立了戏曲人的艺术尊严和权益,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在台前幕后为剧种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也让越剧的“十大流派”唯独在上海得以绵延传承。

立志而贤则贤。戏曲人在党的感召下,不再用低俗媚俗迎合市场,而是紧贴现实、紧贴生活,创作出更多与时代脉搏共振、与国家人民命运相连作品。从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奖名单来看,上海名家新作就已经硕果丰厚。七位荣誉奖获得者中上海艺术家周信芳、袁雪芬、盖叫天名列其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沪剧《罗汉钱》、淮剧《王贵与李香香》拿下剧本奖,此外昆曲、越剧、沪剧、淮剧的演出演员悉数拿奖。正是这一批名家新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上海戏曲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宵汉”,《林海雪原》里的豪情以西皮二黄传遍大江南北,上海京剧院用1958年创排的《智取威虎山》回应了传统戏曲的现代戏创作课题;一甲子后,这出上京的保留剧目已传至第七代。同年,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王盘声等排演的沪剧《芦荡火种》《红灯记》则被京剧等剧种广为移植。这些剧目在接力传承与移植改编中,也沉淀为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建设祖国、人民自强奋进的一线,也少不了戏曲人深入生活、为人民创作的身影。1952年,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上海评弹团)的18位评弹艺人亲身参与治淮,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月零二十天,集体创作出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不仅在题材上拓展了说书先生的格局与视野,更从形式上以“中篇评弹”创新,让评弹走出书场登上舞台,争取更多观众。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徐玉兰、王文娟主演越剧电影《红楼梦》让江南剧种越剧传遍大江南北,凡有井水处,皆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与此同时,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上海戏曲开始拓展自己的传播半径。1958年2月,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首演于上海共舞台,后赴广州演出,所到之处广受欢迎。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将其拍摄成彩色影片,由岑范导演,徐进编剧,同年11月在香港首映,首轮连续放映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之后该片在全国放映,立刻风靡,成为同名原著的视听普及版,一时间家喻户晓。

改革开放大潮兴起:新一代戏曲人支撑起上海戏曲第二春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几代表演艺术家的坚持与贡献。1978年改革开放大潮初起,一批中青年戏曲人继承解放初期老艺术家的传统,薪火相传以人带戏,以戏托人,开拓创新,成为上海戏曲界的中流砥柱,支撑起了上海戏曲的第二春。

上海昆剧团于1978年在绍兴路9号正式成立,其演员中坚力量,正是蔡正仁、岳美缇、张洵澎、计镇华等“昆大班”学员。在《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佳话传扬两年前,上海就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建立了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昆曲专业人才成长的起点。他们皆由俞振飞、言慧珠和“传”字辈艺人为代表的一批老艺术家口传身教悉心培育而来。一甲子的时光过去,这批昆曲“国宝级”老艺术家不仅带出了谷好好、沈昳丽、张军、黎安、吴双等撑起今天上海昆曲发展的“昆三班”,更毫无门户之见,为全国现有的八大昆曲院团新生力量躬身垂范,令昆曲舞台呈现“五代同堂”的繁荣盛景。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上海昆剧团“昆大班”老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主演昆剧《长生殿》。2007年,上海昆剧团推出全本《长生殿》,结束了300余年该剧没有全本演出记载的历史。

沪剧同样如此。1979年,上海沪剧团推出新戏《泪血樱花》,刚刚担任团长的丁是娥正处于艺术盛年,却主动提出让年轻演员陈瑜担任主演;1981年,她又用《一个明星的遭遇》推出了当时刚刚19岁的新人茅善玉;1982年,上海沪剧团排演根据曹禺名著改编的作品《日出》,丁是娥点名马莉莉出演陈白露。2002年,茅善玉成为沪剧院掌门人,上任后抓的一件大事就是人才培养。2006年,上海沪剧院联合上海戏曲学校,招收了28名沪剧表演班的学生。2010年,这批学生毕业后,成立了上海沪剧院青年团,通过悉心栽培,几年后就能够独立主演《陆雅臣卖娘子》《大雷雨》《芦荡火种》等大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1981年茅善玉主演的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讲述电影演员周璇的故事。该剧于次年拍摄成电视剧,开沪剧电视连续剧之先河。

台上人才不断档,幕后剧作家罗怀臻、李莉也从上海戏剧学院走出,将现代戏剧理念融入传统戏曲创作,进而有了淮剧《金龙与蜉蝣》、京剧《成败萧何》这样具有时代意识的新编历史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传承好丰厚家底之余,上海更为全国优质人才敞开大门。无论在哪个场合,尚长荣都会讲起他带着《曹操与杨修》的书稿,听着贝多芬《命运》叩开上海京剧院大门的故事。与剧中曹操对名士态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海文艺界对于优质人才、潜力作品的“青眼相待”,这才有了此后好戏《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的接二连三。“麒派”老生陈少云更是寻着流派创始人周信芳步伐,自湖南落户上海,《狸猫换太子》《成败萧何》同样产生广泛影响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著名花脸艺术家尚长荣与言兴朋主演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剧照。作为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推出30年来受到业界的肯定与观众的认可,如今已经传承至上海京剧院“80后”青年演员一代。

新时代东风浩荡:海派戏曲在世界舞台获得共鸣

百年来南方“戏码头”的滋养积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坚守传承,戏曲人于2014年迎来厚积薄发的转折点。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文艺人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戏曲传承发展翻开新的一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资金政策、人才培养、推广普及等方方面面,给了戏曲人在新时代大展拳脚的底气。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陆续推出,则从顶层设计将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进一步细化。

相应的,上海加大了对于戏曲创作的资金扶持力度,为戏曲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方新的舞台。首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应运而生,近四分之一戏曲演员入选,多管齐下创造戏曲在上海发展的良好生态。受此鼓舞,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旗下六家国有文艺院团均参与到“一团一策”改革之中,以“学馆制”“艺委会”“制作人制”等体制改革创新推动出人出戏出影响力。

文艺院团改革激活市场一池春水,戏曲人不仅深耕本土市场,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演出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在全国乃至世界拓展影响版图。

上海京剧院的名角通过国有文艺院团与社会力量的结合,让海派京剧线上圈粉年轻人,线下漂洋过海展国粹之美:史依弘将传统戏《霸王别姬》带到普林斯顿大学,也受邀亮相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陆续推出“梅尚程荀史依弘”等多个演出品牌;王珮瑜将骨子老戏的挖掘整理与京剧漫画的传播相结合,为京剧成功“圈粉”大量年轻观众;严庆谷的“大圣戏”不仅在国内中小学普及颇受欢迎,还于今年6月在日本创造商业演出多场“满员御(售罄致谢)礼”的票房佳绩。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尚长荣与史依弘主演的《霸王别姬》不仅被拍摄成为3D全景声京剧电影,获得海内外电影奖项,也在美国高校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演出,引起广泛关注。(严天妤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上海京剧院近些年在致力于创作新编作品的同时,注重对老戏的传承,常年策划演出季为戏迷奉上传统经典。图为《贵妃醉酒》剧照。(一郎摄)

上海昆剧团则把握时机,打造《临川四梦》、四本《长生殿》等巡演项目。2016年时值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史无前例推出的《临川四梦》四台大戏,在业界看来,绝不是轻率上马的“应景”之作。其背后是五代昆曲人的传承不断档,这才扛住了“台上演员比台下多,还有几个是来吹空调”的市场寒冰期。近五年来,上海昆剧团更是从剧团二楼小小的“俞振飞昆曲厅”出发,唱进了国内外高校,引得大学生站在过道看完全场;唱进了现代化一流剧场,在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屡屡创下票房纪录;唱到了海外顶尖艺术节与文化地标,捷克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俄罗斯索契奥林匹克中心皆留下水磨悠悠。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作为上海越剧院的四大经典保留剧目之一,越剧《西厢记》以徐派小生钱惠丽、袁派花旦方亚芬等中生代明星为阵容,拍摄首部越剧3D电影。影片于2018年首映于上海国际电影节。

对于“上海的声音”沪剧而言,老一辈艺术家的“芦荡火种”,正在一批“00后”“10后”中大有“燎原之势”。沪剧人在推出《挑山女人》《敦煌女儿》《小巷总理》等一批现实题材力作之余,更注重人才培养——最新一批“00后”沪剧演员已经走上舞台,此外上海沪剧院就将沪语推广与沪剧普及相结合,于2014年推出沪语训练营。五年来,先后有六万多组家庭免费参与沪语沪剧公益推广课,其中有3000多名孩子参与付费训练营课程,仅目前在读的学员就超过300人。在其中,他们学说沪语唱沪剧,不少孩子更成为沪剧多部大戏的小演员,参与一系列公益演出和文化推广活动。今年,上海沪剧院更联合多家单位举办了首届校园沪剧大赛,不断拓宽着沪剧、沪语的传播半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信息快讯网

根据曹禺同名小说改编的沪剧《雷雨》,每每演出都是一票难求,历经几代传承,眼下沪剧电影《雷雨》也将在明天正式与观众见面。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范昕

图片:非注明均演出方供图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112个剧种经典作品讲好中国戏曲故事
中国戏曲走进哥本哈根歌剧节 “翎子功”撩动观众心弦
全名单丨第15届五个一工程奖揭晓,73部获奖作品中上海占六部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战上海》获“五个一”特别奖!出版方代表王为松:让更多中国故事“刷屏”
六部上海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成为文学艺术繁花之城
救回生命,只需28分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打造急救闭环获上海市“第二批30个‘创新医疗服务品牌’”称号
朵云轩联手中国邮政,上海书展首发“行走的藏书票”
上海书展 | 掌上读“辞海”,传统辞书加速数字化转型
“沪皖两地书画名家邀请展”展现沪皖文化传统
独家视频 | 习近平:要传承弘扬好革命精神
奚美娟丨在现实主义的征途上传承接力棒
传统民间富矿怎么挖?古老神话与中华先贤有了当代表达
中国书画艺术,是对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记录
暑期档影视:传统文化唱主角
创新好茶传承中华梨味,百胜中国助力砀山县脱贫攻坚
人民锐评 | 是谁,躲在暗角开冷枪?
王文娟:戏曲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演好戏
尚长荣:我是一个超龄服役的“戏曲老兵”
今明两天上海气温依旧火辣辣!本周迎来降温缓解暑热
今明两天上海气温依旧火辣辣!本周迎来降温缓解暑热
上海医生来咱大理了!上海15家三甲医院、40多名医学专家入滇义诊
文汇早读 | 上海医改工作开出五张“处方”缓解看病“急难愁”
上海迪士尼正在扩建的“疯狂动物城”园区长啥样?快看最新概念图的剧透!
【“文脉颂中华·名家@传承”网络主题传播】金业勤:老天桥走出的新中国文化使者
【“文脉颂中华·名家@传承”网络主题传播】金业勤:小车技背后的大时代
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流失?看看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如何用智慧和科技改变世界
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全覆盖”,其中这些革命传统故事你都知道吗?
沪剧电影《雷雨》今天首映,百余家电影院同步,这回戏曲电影有底气了!
“可爱的中国”之土家族:依山而建 枕水而眠 民居建筑中的生态智慧与文化传承
文汇早读 | 沪剧电影《雷雨》:沪剧经典剧目走出传承传播关键一步
东方传统审美画卷,美到心坎里!快来看看插画师朴缜笔下你的城市什么样子
唐晓峰:地理学的发展背景是文化传统与国情
《黄金瞳》获首尔国际电视节最高奖项:用中国故事输出传统文化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