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打开《天问》之门的一把新钥匙

2015-09-28信息快讯网

【三味书屋】打开《天问》之门的一把新钥匙-信息快讯网

 

《<天问>解读》

 

乐国培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施伟达

一位刚过花甲之年的理工男,忽生奇想,信心满满地闯入不无神秘色彩的《楚辞》天地,做起了对《天问》的解读和辨析,并为读者奉献了一部近十八万字的心得之书,且文笔清丽简洁,哲思别具。更让人惊诧的是,作者还挪借了诸多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给呆板乏味的诗词注释带来了一股新风。

《天问》是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又一首重要长诗。屈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官”,而是一位官场上的另类,极为难得的饱学之士。他不仅对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历史传说稔熟于胸,而且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自有一套经世治平之理。更为不易的是,他拥有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据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介绍,屈原遭放逐之后,忧心愁惨,彷徨于山泽之间。一天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王、怪物等故事,于是欣然命笔,题辞写就此篇。问及天、地、人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共三百七十四句。说是“天问”,其实是在“问天”。王逸解释说,这是因为“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原本不过是屈原用以排解心头的愤懑,舒泻胸中的愁思,谁料竟成传世之作,真是“愤怒出诗人”。

自《天问》传世以来,注家蜂起,就是近现代,也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地研析,有的还试图将其通俗化,为青年学子们打开通往《天问》的便捷之门。然而这些解析,多还是局限于文史的圈子内,受专业的局限,都在文史层面上游走,对作品中涉及的天文、地理等诸多自然科学知识,只能蜻蜓点水,语焉不详。

乐国培则不然,他做《天问》的文章,没有沿袭以往专家、学者们的老路子,这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乐先生与诸多同龄人一样下过乡、种过田、砍过柴、修过桥、筑过路,还开过拖拉机。有所不同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工余饭后,青灯下他读完了程允升的《幼学琼林》,清代二吴编选的《古文观止》,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范文澜的《中国史简编》,还有不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后来他有幸进入高等学府,学的是数学专业,课余却“不务正业”而沉湎于王力的《诗词格律》、黑格尔的《小逻辑》等。毕业后进入中国工程研究院,干的依然是理工行当,且屡出成果,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五次荣获国家科研成果三等奖。

横跨文理两界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人生历练,有助于他以新的视角,对《天问》进行不落俗套的解析。他将原三百七十四句、每两句合为一条共一百八十七条的《天问》,每条都按不同的知识属性,分列成天文自然现象、地理现象、神奇传说以及历史事件四大部分,然后逐条作答解析,并全部采用四句四言,摹仿《天问》原文的古典行文方式,对屈原的提问进行回答,以使读者对问题有概括性的认识;“解”则全部采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对各个问题进行深入阐释。

作者认为,不知是后人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作者在创作时的其他原因,在《天问》原文中,对有些事件的提问顺序,出现了很多次序上的穿插。有些是历史人物前后顺序的穿插,有些是天文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穿插。所以在解读时他调整了部分原文的顺序安排,以便进行连贯而系统的阐释。

在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解读中,作者依仗其深厚的理工科专业背景,吸纳了很多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对一些传统说法进行认真的辨析,比较以往文史学者们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譬如他就《天问》引申出的宇宙本体论问题,强调非均匀场势态、不对称不守恒,就表现出他颇具个性和思辨的一面。

而在对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解读中,其文则主要通过对现有的记载和传说的分析,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顺势而答,并不注重新的观点和新的看法。虽然如此,却又能特别注意出土文献与传世记载的异同,并且在二者产生异议的方面,倾向于采用信赖前者的态度。譬如他尤其重视《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认为这份西晋初年出土的文献,对于离其年代较近的西周和东周历史来说,具有较高的记载可信度。这种对资料的看法与选择上的功夫,不得不说,正体现了其作为一个理工科学人的科学理念和信仰。

因而,笔者认为,让更多的理工科学者,带着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及其思维方法,介入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领域,似乎是颇值得提倡的,以其不但有意思,而且有意义、有价值之故。

乐国培的《<天问>解读》,称得上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诠释和解读的成功尝试,是打开《天问》之门的一把难得的新钥匙。《庄酒·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屈原的《天问》,正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所包孕着的天地之大美、深美;而乐先生此著的问世,虽不能妄说是自视为圣人,但向圣人之道法看齐,心向往之,慕而从之,则是在仿佛之间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