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必须妈妈陪读?复旦学者:家庭分工不看性别看技能!

2019-08-28信息快讯网

谁说必须妈妈陪读?复旦学者:家庭分工不看性别看技能!-信息快讯网

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合理的家庭分工?女性婚姻失败,人生就失败了?因为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平等?——这些看似是固定印象里“常识”观点,可能恰恰也是禁锢女性发展的魔咒。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预先设定为男女二元对立的世界中,针对何为男人、何为女人的教条,常常束缚着我们,使得我们原本应该轻盈的步伐变得没有必要的沉重。那些针对性别出现的歧视总是带着天生的、自然的面具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好像是不可动摇的。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层,多向前迈进一步,也许男女的界限本来就不明显,或许根本就不存在。”日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2011年十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沈奕斐发布与课程同名的新书《透过性别看世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她期待,两性都可以破除性别的刻板印象,不要再纠结难受。

在社会性别研究领域深耕20载,身体力行倡导性别平等理念,沈奕斐认为,未来生活里如何处理“人类的差异”,如何从追求一致到追求共存,显得尤为重要,而透过性别看世界与其说是关注两性,毋宁讲是怎么看待差异——你要学会看到差异是如何被文化建构的,建构出来后又是如何带有价值观判断的,最终才能处理差异。

谁说必须妈妈陪读?复旦学者:家庭分工不看性别看技能!-信息快讯网

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小朋友缠着母亲讲故事,而不是爸爸,在这之中男女配比的黄金配比是什么?“实际上,在亲子关系里没有黄金配比。我们更主张你擅长什么就做什么——假设你很擅长陪伴亲子阅读,爸爸擅长运动,那就让爸爸陪伴运动,母亲陪伴阅读。如果反之,是太太擅长运动,那就反过来,不要受性别的限制,但并不存在黄金配比概念。”沈奕斐直言,家庭是分工合作体系,并非固定的性别分工,而是依据各自情况判断,超越性别,各自做喜欢并且擅长的事,互相能欣赏对方做的事,家庭才会和谐。

近期,关于“穿衣自由”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被频繁讨论,有读者提问,父亲或丈夫对女性的穿衣要求,这属于亲密关系里的正常要求吗?“所有人都没有穿衣自由,即不存在所谓的完全的自由,任何一个社会都没有,自由是有边界的。在衡量一个社会的自由时,看的是这个边界的大小。穿着的自由度在不同的维度上思考都不一样,”沈奕斐认为,自由原则要坚持“三不”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不损害公共利益、不伤害自己。

“在这个背景下家人对‘我’的干涉可不可以?一个人穿衣自己很舒服,并没有有碍观瞻,即使有碍观瞻也可以选择不看,有选择的权利。而当他人以爱的名义表达的时候,我有没有权利拒绝爱?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对方并没有惩罚权。理解自由需要看边界的大小和三不原则,而惩罚需要被反思。”她发现,有时,越是亲密关系越难包容差异,但也不要觉得差异不好,“差异是促进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差异里,差异打开了世界,两个人共性很小,追求共性是对于双方是一种束缚,只有改变对差异的眼光,1+1才会大于等于2。解决差异的方法不是消灭差异,而是换一种看待差异的眼光。”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