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让更多农田“智慧种植”
5G技术的应用广泛,但在生态岛崇明,最具想象力的应用前景在于智慧农业。记者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崇明区目前已经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未来5G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促进智慧农业体系的覆盖,进一步实现精准农业,更大程度上替代人力劳动。
日前,崇明区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崇明区希望通过此次与华为的合作,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在崇明区先行先试先进技术,将5G技术在生态治理、生态现代农业发展、交通、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进行更为广泛的应用,为世界级生态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个大米基地实现“精准施肥打药”
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负责人邱源告诉记者,崇明区智慧农业体系包括农业产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农资数据监管、农机轨迹监控、农事行为与异常情况监控等领域。其中,农事行为监控可通过图像识别记录除草、施肥、打药等事件,按照土壤湿度、土壤温度、pH数值、盐分指数等指标实时监控并在发生异常时报警,目前已在春润、新平、新弘、北湖、万禾五个大米生产基地试点。
“比如,如果农户在不合适的时间施用农药、或者施用了过量的农药,监控系统就可以及时发现——我们可以计算出某片土地需要的农药用量。以往,农户通过预估来购置一年的农药,为了保住产量,往往偏向更保险的方案——也就是说,购置和施用的农药往往会超过合适的水平。通过对农资使用、农药配送的监控,可以提前介入指导。”邱源说。
未来5G技术的应用对于这套田间监控系统有何助益?邱源认为,一方面,目前联网监控只是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试点。在崇明区,还有很多条件较差的地区,比如新垦区域。这些地方缺乏有线网络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兴建费时费力。未来5G覆盖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可依赖无线网络接入联网监控。另一方面,目前的数据存储设备是就地部署的,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存在受潮、损坏的风险;未来借助5G的超宽带通信,数据可以方便快捷地实时传输到云端,不再依赖本地终端。
农业无人机“1个顶4个”,5G将让它们“飞得更远”
说到智慧农业,不得不提农业植保无人机。无人机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节约劳动力,并在特定领域取得更好的作业质量。比如,在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中,由于稻纵卷叶螟的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隐匿其中,因此对喷洒农药的到位率要求很高。当前市场上的无人机可以通过旋翼造风掀起叶片,将害虫暴露出来进行洒药,从而提高防治效率。
今年5月,邱源在崇明区三星镇挂职期间,为当地农户引进无人机作业,首期覆盖约5000亩作业面积。如果是四角见方的规则地块,只要预先在作业区域边缘进行定位,无人机就可按照既定路线自动作业,且能够自主避障。如果人工作业的话,一个人一天只能完成75亩作业,而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350亩的作业量。
5G通信的高带宽、低时延、高精度、宽空域、高安全将为无人机应用带来巨大改变,这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当前,民用无人机受限于点对点通信距离限制,不能飞得太远。如果飞远了,可能会导致无人机和飞手之间的通信中断、失控。未来有了5G通信技术加持,可以实现基站和无人机之间的联网通信,即通过信号覆盖范围更广的基站来操控无人机,那么无人机的活动范围会变得更大。5G具有海量连接的特性,5G网络可以同时接入、操作数台无人机,且无人机间也可以通信、协同。而5G提供的高定位精度,能使无人机适应复杂地形环境的飞行需求,避障更加自如。其超低时延特性,既便于实时传输图像等数据,也便于飞手更加精确地操纵。
作者:沈竹士
编辑:陈晨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