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时尚元素,传统文化在上海设计周上大放异常
古老非遗技艺,在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携手创作下,变成T台上精美的服饰、鞋履;古镇的特色文化元素,经过青年设计力量的创意提取,成为独具特色的文旅伴手礼……正在举行的上海设计周,嫁接了时尚元素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常。
古老非遗登上T台,尽显传统技艺之美
“真好看!”8月30日晚,一场“上海美术学院非遗跨界时尚秀”点燃了上海设计周的中央大厅。在被打造成“蓝海魔堤”的T台上, 38件服饰及鞋履逐一登场。它们由36位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牵手创作,涉及苏州缂丝、四川蜀绣、畲族织带、果洛银饰锻造、贵州遵义竹编、蒙镶制作等18项非遗技艺,尽显中国非遗之美。
“在历年的非遗研培班中,我们为传承人和设计师搭建交流平台,共同完成服饰的设计,这次集中展示了上海大学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教学成果。”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透露,此次亮相的38套跨界服饰中,半数以上是首次对外发布。
继去年在上海设计周上推出“百鸟林”后,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再推力作,在序厅主入口打造公共艺术装置“海上丝路”,让竹、丝绸、染织绣等非遗技艺以时尚的方式与观众见面。装置的中间部分,用竹结构和丝绸搭建的中国古帆船装置,轻盈灵动;四周的休憩空间,放置了56个采用非遗染织绣工艺制作的创意沙发,每个沙发都是“一滴水”的造型,代表了56个民族。上海是21世纪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为了呼应“海”的主题,传承人在沙发上特意采用了水涡纹、鱼纹等与“水”有关的传统纹样,音效设计师则这件艺术装置配置了大海波涛翻滚的声响。
如果光看还不过瘾,不妨逛一逛西一馆二楼的非遗新品展区,释放一下你的购物欲。在这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带来了近百余件非遗新品,果洛高原的格桑花主题银饰锻造文创作品、上海土布创新设计作品、南美洲呆萌可爱的木玩系列、贵州遵义赤水的文化旅游产品等各具特色,创意满满。
古镇文化遇上创意设计,产生别样化学反应
当古镇文化遇上创意设计,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历时四个月的“新青年?新设季”新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暨第四届“模样”上海青年创意大赛给出了有益的尝试。
8月31日,相关的成果正式亮相上海设计周。该大赛聚焦新场古镇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鼓励参赛者为新场古镇提供三个村的村头设计以及文创产品两大类的设计方案,共征集到128件设计作品,其中微更新方案66件,文创产品方案62件。
在微更新方案中,一等奖作品《竹萃祝桥》运用祝桥村独有的元素进行整体门头设计,在“新中式”的基础上结合“竹”“梅”“炊烟”“桥”元素营造专属特色墙面。
二等奖作品《众生安康》围绕“众”“安”两个字展开。由于众安村的设计点是在一个拐角处,设计者做了两边的设计,在右边种了白玉兰。路的右边是整个设计的重点,有一个比较大的池塘,池塘里房子样子的装饰物从稍微远的地方看,可以看出这是个“众”字。
而拿下文创产品一等奖的作品,是“3D木艺音乐盒”,设计者采用亲近自然的木和纸为原料,经过现代化激光切割技术,制成非常有创意的3D拼图。牌坊、拱桥、茶楼、长街、白墙、黑瓦、流水、小舟……共同构成了一幅浓缩的千年古镇图,使新场的江南水乡特色风情浓缩在一幅手工3D拼图中,跃然眼前,让人不仅仅可以享受动手的乐趣,更能亲手制作一件时尚的艺术品。
二等奖作品“皮雕土布产品”则将新场古镇的土布及皮雕工艺相结合,在皮面上雕刻桃花,并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上色;包的款式齐全,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青年选手在创意设计的同时,也考虑了产品生产以及市场营销可行性,令人欣喜。”评委、策展人苏冰表示。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