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裁和美国“极限施压”为何还没压垮伊朗?
▲9月7日,伊朗德黑兰,伊朗原子能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步措施的具体细节。|视觉中国
自2011年以来,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国家深陷战争泥潭,比如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等;有的国际地位严重下滑,比如曾经的强国埃及;有的则成为地区新的主导者,如沙特、土耳其、伊朗。如果说沙特背后有美国支持,土耳其在美俄之间游刃有余,那么长期遭国际制裁、被美国“极限施压”的伊朗,国力非但没有遭到重大损失,反而成为中东的重要一极。即便对手得到域外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支持,伊朗也总能在同其较量中处于上风,背后有何原因?
其实,伊朗本不想在“hard”(困难)模式下生存。2013年11月签订的《联合行动计划》与2015年7月签订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伊核协议),反映出伊朗对结束制裁的渴望,以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制裁未达预期时,应对伊朗在地区事务中做大的一种妥协。
然而,特朗普上台后,不仅撕毁伊核协议,还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但伊朗并未被吓倒,反而激发了与美对抗的勇气。具体来说,伊朗一方面建立了独立自主、相对完善的国产军工研发和生产体系,武器装备基本能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伊朗军队拥有坚定的信念与坚持,否则就算武装到牙齿,也可能是个笑话。
在叙利亚危机中,面对受土耳其、沙特、卡塔尔及美国支持的反对派,巴沙尔政府2012年能够起死回生,伊朗的支援功不可没;极端组织“伊斯兰国”2014年在伊拉克攻城略地,急速扩张,不仅被伊朗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且遭伊朗招募的雇佣军及在伊拉克动员的“人民志愿军”民兵反扑;沙特组织的阿拉伯联军于2015年3月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果断风暴”军事行动,不仅被胡塞武装发射导弹袭击本土,还与盟友阿联酋出现裂隙,伊朗在其中发挥了作用。8月初,一个也门高级代表团到访德黑兰,同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外长扎里夫举行会谈,并参加了分别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代表举行的三边会议。扎里夫称“伊朗同欧洲四国的也门会议”,分量可见一斑。
▲4月9日,德黑兰,伊朗国家核技术日当天,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对总统鲁哈尼做介绍。|视觉中国
可以想见,常年遭受制裁、经济发展乏力的伊朗,虽一度得益于国际油价走高,但家底并不富裕。在叙利亚,伊朗与对手支援经费的支出比不足一比十;在伊拉克,伊朗教给民兵的是经验与信念;在也门,伊朗利用地区紧张局势以及对手久攻不下,帮助胡塞武装转圜。反观对手,资金不可谓不充足,装备不可谓不先进,用扎里夫的话说,美国仅去年就向地区国家出售了50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但依然无法战胜伊朗。
当然,伊朗的国防工业自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念373”不是起点,也不会是终点。而且,伊朗并没有把目标设定为满足于自给自足。伊朗军队防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法拉吉普尔强调,“信念373”系统在全世界都值得称道,认为短期内将有多于“爱国者”的国际买家。鲁哈尼也表示,如果核协议能够延续,根据协议与安理会2231号决议,明年联合国将取消针对伊朗的武器制裁,那么伊朗可以向国际市场公开售卖武器,或许伊朗将成为国际军售市场的重要卖家。
作者:孙华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王卓一
责任编辑:陆益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