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为师不止要传道解惑,更要化民成俗

2019-09-10信息快讯网

南怀瑾:为师不止要传道解惑,更要化民成俗-信息快讯网

南怀瑾先生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2012年9月去世。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地区,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回首历史上的大教育家,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推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南怀瑾先生即是这样一位心系教育、耕耘不辍之人,晚年更是亲自选址创立学堂,实现其教书育人的愿望。

南怀瑾:为师不止要传道解惑,更要化民成俗-信息快讯网

2001年,南怀瑾先生在太湖湖畔为学校选址

《南怀瑾谈师道》是南怀瑾一生办学教育的经验总结,书中对《礼记·学记》与韩愈的《师说》两部经典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收入先生2010年对教师讲话两篇。内容言简义丰,道出了南怀瑾所认为的教育与师道的重要内涵——为师不止要传道解惑,更要化民成俗。

南怀瑾:为师不止要传道解惑,更要化民成俗-信息快讯网

《南怀瑾谈师道》

关于“化民成俗”,南怀瑾先生在书中这样讲到:“化民成俗,是大政治思想。中国几千年讲政治,包括教育,就是这四个字。教化人民,变成一种风气。”进而先生又指出:“要‘化民成俗’,第一个要变化自己,把自己先修养好,影响别人、感化别人。”

南怀瑾:为师不止要传道解惑,更要化民成俗-信息快讯网

南怀瑾先生创办的太湖大学堂的学生们

关于教者,南怀瑾总结四点建议: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做学问、教育有四个过失容易犯,老师一定要知道。“或失则多”,有人学太多了,知识求渊博,却一无所成。中国人有一句俗话:“艺多不养家”,样样都知道,最后连一个职业都找不到,没有一门专长,没有饭吃。“或失则寡”,有人太专了,钻到牛角尖里去了,“或失则易”,或者太聪明的人,看书什么都懂,“或失则止”,有些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得少为主,知道一点点就满足了,认为懂了,心生轻忽,自我设限。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四点我们刚才简单讲过。严格分析起来,就是现在教育学所讲的性向学。一个孩子,一个学生,你把他的性格方向看清楚,他这个人没有科学的头脑,不喜欢机械,你不要向机械方面引导;他只能搞文学,你只好在文学方面引导,绝不能勉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引导他,把好的引出来;救其失也,把缺点想办法隔开了。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会唱歌的人,“使人继其声”,他叫人跟着唱,跟着他声音来;“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做父母、做师长的,善于教育的,则领导学生跟你达到同一目的,达到你所希望的。教育的方法,“其言也约而达”,约,简单明了,四方八面都可以通达,不要很啰嗦,什么都搞不清楚。我常常讲有些同学来跟我讲话,问一件事情,呵,讲了一大堆,我说我听不懂唉!不是我听不懂他声音,他太丰富了,要点没有抓住哦!我故意说听不懂,就是说“其言也约而达”,讲话要简单明了,一句话到底,这个很重要。“微而臧”,“微”,很小一句话,轻易一个字,完成了,“臧” 就是完善、圆满了。“罕譬而喻”,用一句很小的笑话, 或者任何一句话,一笑就带过去了。“可谓继志矣”,引导他的意志清楚,可算是使人继承其志了。

求学的四个要点: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是讲求学四个要点。

“藏焉”,学了把它放起来,这个“藏”很重要了,学了一大堆学问,不是用脑子藏的,这个讲起来很深了。我们生命的道理,有个智慧的仓库,不在脑子里。人家问我,南老师啊,你的记忆力特别好,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从小读书,父母教育要 “入藏”。父亲问我:“你书都背来了?”我说背来了,他说:“背给我听”,我就背给他听,“嗯,还可以。可是不行啊,你只是记得,没有背。” 我说:“怎么叫背啊,这样还不叫背吗?”他说:“不行,读书要入藏!”他讲完就走了。我几十年不懂,以为要读到肠子里头,以为是五脏六腑的 “脏”,不是,就是这个“藏”。我父亲当时这么讲,我也不懂,他研究过佛学嘛。“藏”就是 “阿赖耶识”,人类有个智慧,是超越脑子以外的,记忆力非常强,把它放在那里,永远不忘记。所以我经过那个年代自己的训练,小时候背的书,自己要就拿出来。我也没有档案,不像你们,你们现在“藏” 了,是用电脑,太危险了,“啊,老师我用电脑记录下来了”,完了!电脑一天没有,你一个字都不记得了。我们当年读书,甚至现在,我都不用笔记本的。你讲了好东西我会记得,因为入藏了。你靠电脑太危险,那是一种技术,一种知识。“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要入藏。

“修焉”,随时要修养,反省。我最近还跟同学们讲笑话,我的藏书很渊博的,有一天,我找一本《红楼梦》,《红楼梦》很多东西我会背的,我想背得对不对啊,哎呀, 一找,没有!我就叫谢锦炀,“哎,图书馆没有红楼梦啊?” 谢锦炀说:“这些书你素来不要的。”我说赶快去给我买。呵,谢锦炀到上海去买了好几套,好几种版本的。我说好。这是讲 “修焉”,你要修正自己,有时候说不定忘记了。

“息焉”,这个“息”字很难讲,要安详。等于说,打坐,要安定。

“游焉”,思想要开放。不要给学问困住了,做学问好像游戏似的,你才不会变成书呆子,这几点很重要。“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能够做到这样四个方向,你可以讲求学问了,安于其学。然后,对于好的老师,可以跟老师比一下,讨论一下。也能够和同学交流。最高的原则“信其道”,能信奉自己 所学的真理。

所以,“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因此你有了学问成就,就算离开了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老师,但你已经有老师的资格。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篇(上古周秦以前的老祖宗)告诉我们,要恭敬,谦虚,充实,不要变成书呆子,就可以办事,也会做事,懂得时务;“厥修乃来”,有最高的修养,那就是《大学》讲的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学问就在这。

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南怀瑾对年轻的老师说:“你们虽然读了书、当老师,学问并不见得就真的好哦!你们不管二十岁也好,三十岁也好,到六十岁还要要求进步,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像我现在九十几岁,眼睛花了,也还天天求学。眼睛花了,我就借用别人的眼睛。虽然看不清楚你们,都是个影子,你们的面孔我看起来都是模糊的,但我还在求学,至死方休,到最后一口气没有了,才不再求学,这就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所以也希望你们要进修读书。”

他认为,老师有成为榜样的力量,要求他们不仅擅长教学,成为学生们的活榜样,还要求他们能够帮助孩子们转变自己。

他拒绝“填鸭式”的教学,认为老师教会学生真正钻研和学习。老师不要扼杀孩子们在某一方面的想象力或热情,必须谨言慎行回应孩子。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