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件/组陕西精品文物“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上大放异彩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9月10日下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陕西省文物局、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今天下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陕西文物系统与清华大学首次合作。展览汇聚了陕西9个地市35家文物单位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的311件/组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89件/组,占整个展览的60%。许多文物系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将展出99天,持续至12月17日。
▲图为特展开幕式演奏。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的建都之地,也是革命圣地。本次展览是陕西首次大规模组织精品文物在高校博物馆展出,也是近年该省规格较高的出省展览之一。参展单位多,地域跨度大,文物数量多,文物等级高,展览规模大,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体现。
▲图为艺术博物馆内展出的秦陵二号铜车马。
展览以周秦汉唐文化为主要轴线,通过“民之初生、制礼作乐、秦国崛起、皇帝临位、千载垂绩、多元融汇、天衢盛世”七个单元,从艺术视角展示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陕西历史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璀璨华章。步入展厅,随处是精美绝伦的西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享誉华夏的汉唐金银器,举世无双的唐墓壁画。
记者获悉,展出的秦陵二号铜车马,西周的淳化大鼎、墙盘、何尊,唐代的铜浮屠,为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西周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期,也是礼乐制度高度发展的时代。陕西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居全国首位。这些青铜器以其雄浑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高超的工艺和精湛的书法而大放异彩,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展厅一瞥。(摄于开幕前)
青铜鼎作为“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器物,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此次出展的文物中青铜器最多,种类繁多,有淳化县文博馆珍藏的淳化大鼎、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青铜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珍藏的乳钉纹四耳簋、牺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何尊、秦公镈、伯各卣,周原博物馆馆藏的墙盘、折尊、法门寺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浮屠、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珍藏的盖尊、金肩饰,很多青铜器上都铸有珍贵的铭文。
▲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是迄今出土发现的西周时期体量最大、最重的圆鼎,被誉为“国家瑰宝”,它“身高”122厘米、“体重”226公斤,造型独一无二,纹饰巧妙结合,具有承殷启周的意义。在鼎腹部多出三个耳,相对于一般只有左右对称两个耳的青铜鼎来说,独一无二。1979年出土于淳化县史家塬村西周墓葬中,1996年被审定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细瞧它的纹饰,兽面纹和龙纹的巧妙结合,改变了商代以来繁缛复杂的“三层花”风格,整体布局疏朗,简洁明快。鼎耳的外侧各铸有两条相对的夔龙。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的夔龙6条,夔龙卷尾、一只脚、圆目突起,张口卷唇。中间隔有一道短棱脊,就像是两条相对夔龙的鼻子,形成饕餮纹……
“墙盘”为西周恭王时期微氏家族的器具,器型宏大,制造精良。这是微氏家族中一个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盘上的铭文文体使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是已知的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墙盘。
今天亮相的“多友鼎”,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也是西周时期的国宝重器,腹的内壁铸有22行铭文279字,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地区出土的西周铜鼎上铸刻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揭示了西周周厉王时期尘封千年的历史;其铭文运笔粗放,线条古厚,结体姿态万千,章法错落有致,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铭文中8次提到“多友”,专家破译后认为,这件器物的主人就是“多友”,因此命名为“多友鼎”。
“多友鼎”279字铭文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战争:某年10月,猃狁(少数民族)大规模入侵西周境内,威胁到京师安全。周厉王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多友率兵激战半个月,共打了4次大仗,此次获胜,杀敌350余人,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将猃狁逐出周境,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于是周厉王赏赐给多友若干财物,其中有青铜100多钧。为了纪念此事,多友便铸造了这个鼎,作为宴请宾朋好友的器具。对研究西周军事及对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而一件巨型的青铜龙,作为秦帝国巅峰时期的作品,见证着秦帝国的强盛。有专家认为,这是巨型乐器架的底座。
文:本报驻陕记者 韩 宏
图: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编辑:韩 宏
责任编辑:朱 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