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绣花针法”
▲①工作人员正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检测城市运行数据。
“绣花针法”之一
“精”绣
拎得清守得住,垃圾分类成新时尚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7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一场践行“新时尚”的垃圾分类持久战攻坚战,在上海全面打响。
探索
上海全城生活垃圾分类满两个月,不仅有力度,还追求精度。市绿化市容局介绍,到8月底,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9200吨/日,比7月增加1000多吨,较去年底日均水平增长130%;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15500吨/日以下,比7月减少1600吨,比去年底日均水平减少26%。
两个数据“一增一减”,恰好反映出分类精度在提高——原本混在干垃圾里的湿垃圾被挑了出来,正确地投进了湿垃圾桶。
截至8月底,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4500吨/日,比7月底增加100吨,较去年底增长5倍。这也是“精度”的体现:可回收物的混投现象在减少,推动着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重访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在全国率先实施垃圾分类的上海市民,对此感受尤深。
▲②在宇泰景苑小区,社区志愿者利用湿垃圾制作生物肥,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减量。
早上7点,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上班族们陆续提着干湿分离的垃圾袋来到投放点:干垃圾直接投入干垃圾桶,湿垃圾则在除袋后投放到湿垃圾桶,再把装湿垃圾的塑料袋投放到干垃圾桶里——整个投放过程动作娴熟。
宇泰景苑小区从3月1日起试点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定时投放,也是虹口区首个试点小区。原来,小区有十个24小时开放的垃圾投放点,归并为三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位后,371户居民要在规定时间内就近到这三个点分类投放垃圾。为了提高实效,刚推行垃圾分类时,每个点位上都有志愿者做引导。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当天,宇泰景苑的志愿者圆满“下岗”了——这两个月来,不需要志愿者,小区垃圾分类正确率也始终保持在98%以上。
这里的小花园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小区产生的一部分湿垃圾“躲进”五个桶,经过一个月到半年之后,变成堆肥和酵素,被居民们领回家,种花种菜、疏通下水道。小小花园既减少了垃圾投放和异味扩溢,也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和积极性。
“绣花针法”之二
“暖”绣
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一件来解决
▲③在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志愿者带领老人体验传统书画。 均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总书记说,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探索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迎来“大变样”: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涉及的条线和数量不断增加,咨询事项由原先的169项调整至188项,增加调整包括城乡居保缴费银行卡信息采集、城乡居保缴费银行卡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登记信息变更申请等在内的十余个事项。当场办结事项由原有的七大类38项调整、增加至目前的九大类50项,增加包括婚姻登记档案查询、独生子女证档案查询、再生育子女审批档案查询等12个事项。
重访
上午11点,姚玉兰照例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的食堂——这里已经是区域内赫赫有名的“网红餐饮店”,11元钱就吃到了红烧肉、青菜和米饭,“每天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了”。
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解决——今年,嘉兴路街道新开设五个助餐点,让居民们直接在家门口就可用餐。所有助餐点每日供应两种套餐,价格均为11元。
收到养老手册、享受送餐服务、享受专业的养老顾问服务——综合为老服务的便利,让越来越多老人把市民驿站当做“家”。走上二楼,托老所内的老人们正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习绘画——围绕老年人的各类需求,市民驿站开设了健康生活馆、创艺手工坊、书画沙龙、朗读班等。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陈燕不停地记录着每位老人的爱好,“我们会努力发现每个人的特长,为老人们提供做小老师的舞台,激发老人的活力和自信,甚至实现他们年轻时的梦想,努力创设老有所为的土壤和环境”。
一年后再次走进托老所,还能发现这里新增了智慧养老服务。工作人员除了每天给老人量体温、测血压,详细记录到个人健康档案卡上,还要对每位老人的情况了然于心——大到护理的注意事项,小到喝什么茶。托老所还聘请专业康复治疗师,根据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康复活动指导。
“绣花针法”之三
“智”绣
“城市大脑”巧提精细化水平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透过一块实时更新的大屏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总书记强调,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探索
一年来,浦东新区这个调动着各类城市“体征”数据的“城市大脑”不断迭代升级,不仅嵌入更多百姓呼声强烈的专项模块,而且持续升级平台算法。渣土车治理、工地监管、河长制、居家安防……更丰富的城市数据让“城市大脑”更智能。截至目前,升级版“城市大脑”已实现数据广归集,累计接入109个单位341个系统、归集使用数据11.8PB,部署物联感知设备近4万个。
重访
“城市大脑”,看上去并不酷炫花哨,却能真正为百姓民生服务。比如,小小一个窨井盖,背后可牵涉十几个部门,真到了出事的时候,怎样才能最快找到管理方?面对这些城市运行潜在风险点,浦东新区“城市大脑”通过拆除系统“数据围墙”和部门“管理围墙”,以场景应用为导向,让数据在线上顺畅流通,让管理在线下快速精准。
对坐拥东方明珠、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等众多人气景点的浦东新区而言,如何管理高峰客流一直是一大难题。“城市大脑”上线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记录着重要景点实时客流数的大屏,了解景区动态客流变化。
包括上海图书馆东馆在内的众多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正在浦东如火如荼建设。如何对这些在建工地实施有效监管,是浦东新区在城市治理中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发现一工地上建筑工人没有戴安全帽!”通过算法升级,浦东新区“城市大脑”可以自动识别抓取工地上的危险行为,再将这一信息迅速反馈给工地负责人。
机制也正伴随着“大脑”升级而升级: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建立起三级城市运行综合体系。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作为一级平台承担起“派单”任务,36个街镇内的城市运行分中心则负责接收来自区中心的“订单”,这一新模式大大缩短了任务单的流转时间。各街镇城运中心还在实践过程中分别开发出了自己的热点模块,以适应本地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作者:史博臻 祝越 王嘉旖
摄影:叶辰亮
编辑:陈晨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