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金春林:“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2019-09-19信息快讯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金春林:“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信息快讯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海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医疗、医保、医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市民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立足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市民健康撑起守护网,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打下扎实的健康基础。

回顾70年上海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有着一些值得总结和长期坚持的重要启示。这其中体现的“上海智慧”、展现的“上海方案”,归根结底在于坚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初心,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遵循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心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康融入万策,以治疗为主转向健康管理

“上医治未病”。这些年,上海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有限的卫生投入和资源用在刀刃上,推动卫生发展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从出生到死亡,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紧密衔接,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金春林:“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信息快讯网

从“非典”开始,上海15年连续四轮开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2000年,上海又在全国率先制定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成为全国首个慢病防控示范区全覆盖的省份。

不久前出台的《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健康上海能级6方面实施18个专项行动,就是要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全面健康促进,把健康融入万策。

“花小钱,办大卫生、大健康”,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以较少的经济成本获得较好的健康效果,是上海卫生健康事业追求的目标。未来,上海将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采取科学的防治策略,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顶天+立地”,“建高地”与“强基层”并举

瞄准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上海始终坚持“顶天+立地”双轮驱动,“建高地”与“强基层”并举。

“顶天”就是要“建高地”,牢牢把握学科和人才建设这条主线,把医学科技创新和科创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实现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双提升。为此,上海设立医学发展基金,在全国率先启动学科人才建设计划,目前已形成以临床医学中心和领军人才为龙头、重点学科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优秀医学青年为基础的医学学科人才发展体系,肿瘤免疫与癌基因组学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营造良好的医学创新生态,重视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有利于成果推广应用的技术转移机制。近年来,上海诞生多项全球领先的自主研发成果,开创“医研产”协作新模式,打通医学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提升国产诊疗新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立地”就是“强基层”,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2010年,上海率先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同时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由此建立起符合上海实际、适应行业发展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全科医生培养的“上海经验”在全国推广。

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以来,先后产生了多位“全国十大最美医生”、“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十佳全科医师”等重大先进典型代表,他们长期扎根基层,打通了医患之间“最后一公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问题。今年,上海出台关于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这将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让全科医生真正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创新运行机制,减轻居民看病就医负担

着眼于解决“看病贵”,上海始终坚持创新运行机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居民看病就医负担。

1994年,上海率先实施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抑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为上海职工医疗保险的顺利出台和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这一政策将完善医院补偿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院业务收入含金量、建设学科人才、改善医务人员待遇有机结合起来,得到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上海持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重点先后由扩大覆盖面向提升保障水平和质量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上海逐步建立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险,奠定了良好的社会保障基础。新医改实施以来,上海逐渐构建起以医疗救助为托底、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等为补充的全覆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近年来,旨在减轻大病患者和家庭经济负担的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有效降低了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通过推进医保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倒逼公立医院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效率。

(作者为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金春林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市民眼中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里是基层文化服务场所,更是温暖的“家”
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从3个增加到131个,70年来“家门口”的生活越来越精彩
这家世界知名药企全球董事会集体来沪,李强会见“掌门人”,欢迎深耕中国健康市场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罗斯名团为东方艺术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此前流传2050年北极夏季可能无冰,中国极地专家回应:真的!
隐身于1200亩林地内的“森林剧院”,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将试运营
三秦古塔跨越1500年:现存517座,近百年消失400余座……《陕西古塔全编》出版
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出炉,清华、北大首度揽获亚洲前二
月圆中秋,别样守望,她在国家会展中心奋战……
图解丨70年历久弥坚,未来更精彩:你知道吗?这些国家与新中国建交70年啦!
​牙不好,影响全身健康!全国爱牙日:成人龋齿患病率90%,专家呼吁关注口腔健康
不仅要长寿,还要健康长寿!21世纪国际医学论坛在沪召开,海内外医学专家共话健康挑战
期待更多“健康故事”,新时代健康上海建设典型案例征集火热进行中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科创中心建设:从1.0版向2.0版迈进
构筑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全方位立体网络生态系统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树立健康城市典范,上海将医改成就写在人民健康上
握住总书记的手,他讲起这段红色家史
这所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了人民穿衣难题的大学,书记校长轮番上讲台为新生开讲思政课
外资企业缘何纷纷“落沪”?这家新开的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市一心内科汪芳:“转战”郊区,真情真心换来医患互信
【70年70城】记住上海虹口!在这里,改善了老街居民居住环境
助上海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华山医院推进国际医疗服务规范与标准制定
急寻!你们有谁知道南京大屠杀见证者“科拉”(中文名高良、尼·包士富)的下落吗?俄罗斯人,1950年来上海,请告知!
你知道吗?上海种了30年“白玉兰”,3515株“香色倾城”
用专业服务专门教育,上海成立专门教育研究和评估中心
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出炉,上海连续第三次位列前五
迎国庆献礼壮丽70年,上海30家书店C位展销重点主题出版物
全方位打造“健康之城”,上海启动“迎国庆、迎进博”秋季爱国卫生运动
口腔健康不止影响“牙口”,还与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相关
怀疑家中老人患上了认知症该怎么办?浦东塘桥集结各方力量共同守护记忆健康
50多年诊治癌症患者50多万人次,国医大师刘嘉湘: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终身
原来减肥不用那么辛苦,选对音乐就行:听这样的音乐更“健康”
沪上名医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贾兵:带领小儿心胸外科创新发展
还记得“劳保医疗”吗?上海医疗保障工作走过70年,改革成果写在人民健康上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