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市一心内科汪芳:“转战”郊区,真情真心换来医患互信

2019-09-19信息快讯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市一心内科汪芳:“转战”郊区,真情真心换来医患互信-信息快讯网

▲从医23年,汪芳(右二)始终心系病患。

1996年,我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从位于枫林路的母校——上海医科大学出发,横穿上海,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报到,至今已有23年。多年来,我从未忘却从医初心,也有幸成为医院飞速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已记不清多少个日夜,我们扎根临床一线,奋力抢救病患;也不知多少生死别离让我们刻骨铭心。每当看到患者痊愈出院,由衷向我们表达感谢,我的内心就无比满足。

两年前,一位名叫胡根娣的患者,因一台使用了十年的起搏器电池即将耗竭,找到了我。在市一医院,几代心内科医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她。这位73岁的阿婆此前已接受过33次手术,体内累计安装过22个起搏器,当她找到我时,距离1971年我院为她植入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已经过去46年。

胡阿婆的心脏“镌刻”着中国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史,见证着中国起搏器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市一医院心内科医师医技的精进与传承。如今,这根交接棒传到了我的手中。

要知道,为胡阿婆更换起搏器并非易事:她的身上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手术疤痕,体内还残留着许多电极和钢圈。我认真研读病史,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定制了多种手术备选方案,以备万无一失。2017年末,我和团队成功为她完成了人生中第34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市一心内科汪芳:“转战”郊区,真情真心换来医患互信-信息快讯网

一次次成功挑战不可能,这背后与医术的精进、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像胡阿婆这样的病患对于医生无条件的信任,历经半个世纪,以命相托,无怨无悔。正是患者对于医生的这份情,让我有勇气和动力不断攻克难关。

尽管上海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但却分布不均,三甲医院基本集中在市中心,郊区居民“看病难”问题凸显。为此,上海大力推进郊区三级医院建设。2006年,市一医院松江院区(南部)开业,成为全市首家落户郊区的三甲医院。

为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12年,我接到一个新任务——到市一医院南部创建心内科。对事业的认同与家人的理解,让我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松江。团队成员有的在那里租了房,有的则常年借住在附近的廉价宾馆。

扎根松江,我们是认真的!

渐渐地,我们发现,郊区居民健康意识相对薄弱,但他们的依从性很高。我将门诊这一接触患者的前沿阵地作为纽带,尝试和他们交朋友,与他们聊天,开展一些健康科普宣教,一点点用真情与耐心,换来患者对我们的信任。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市一心内科汪芳:“转战”郊区,真情真心换来医患互信-信息快讯网

七年耕耘,我们在这片热土洒下的汗水收获了回报——市一医院南部心内科团队从最初的7人扩充至目前的14人;年门诊量从零开始,如今已达1万例,年手术量接近2000例,外地患者占比70%;同时,我们还建起绿色抢救通道,填补了当地对急性心脏疾病救治的空白。

想当年,松江区尚无一家三甲医院,市一医院南部的到来不仅让当地近200万居民获得家门口看病的便捷,也让更多长三角居民分享到了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

如今,我们正积极联动江苏、浙江、安徽等周边省份的二级医院,携手松江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开展帮扶项目,以推动区域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本文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南)执行主任汪芳教授口述,记者李晨琰整理)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市一医院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