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绘本不仅要会讲故事,还能以爱和温度点亮孩子的童心
好绘本不仅能讲故事,还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以爱和温度点亮孩子的童心。怎样让小朋友更好地阅读绘本、理解绘本?从事儿童文学的人如何与读者建立更好的纽带关系?日前,一场以“童年遇见绘本”为主题的“诵读经典 点亮童心”中法绘本阅读推广交流活动在宝山区图书馆举行。来自中法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家、编辑、艺术家等齐聚一堂,交流分享中外绘本阅读推广方面的宝贵经验,探讨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
“绘本是一门新的艺术,由文字、图像和设计构成,可以引领孩子们探索世界、发现差异、体会感动。”儿童文学专家、法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儿童文学中心国际部主任娜塔莉·波通过《Baba yaga》《小熊圣诞奇遇记》等经典作品介绍法国绘本的历史。这些创作历史长达一百年之久的作品,至今题材仍未过时,不仅儿童读来没有代沟,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也仍具现代感。在她看来,绘本和音乐、诗歌、雕塑等艺术形式一样,能永久为人们所记住。好的绘本作品,应兼具故事性、审美性和思想性,在引起儿童自我反思的同时,折射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仅传递美好的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还要使儿童爱上阅读。
以一百多年前诞生的流传至今的绘本《马高和科斯玛的幸福体验》为例。方形的绘本本身就带来一种比较现代感的艺术气息;绘本首页采用了植物和动物形成一种像幕帘的形式来吸引孩子,有一种在剧场的感觉。
相比国外,中国的绘本创作正处于成长阶段。许多如今已成年的昔日小读者也许不知道,他们童年里的连环画和动画都非“无名之辈”,每部作品背后几乎都藏着一位国画大师。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背后的画作者是齐白石,寥寥几笔,就使人感到画的层次,画中的真善美和一个富有趣味的灵魂。
紧随其后的作品《牧笛》,其中牧童形象源自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牛、牧童、笛子、田野,几个简单元素构成整个画面,后面就是空白。空白带来无限的想象,无限的美好,无限的魅力,虽无重墨,却能让人感到牛在水中游走。
“小时候,只要一看到电影屏幕出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全场孩子都鼓掌欢呼起来。”70后梁川如今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也是一名绘本创作者,他自认,只是一名已经长大的普通小读者,《人参娃娃》《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连环画在他口中如数家珍。在他看来,中国的连环画和绘本作品有着独特的文化根源和艺术底蕴。他以《山乡巨变》为例,“里面的插图是中国画,它既能说故事,又可以独立成画,大量留白,其中充满了中国智慧,讲述的是真正地道的中国故事,这就是它跟日漫和美漫不一样的地方。”梁川的绘本作品《大闹天宫》等获业界和读者肯定,他希望有更多力量加入绘本创作中来。“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至今没被人们所遗忘,这让我们看到,我们不需要借助别的方式讲故事,用中国自己的方式就可以讲得那么生动、美好、深入。希望继续探索中国的水墨方式,在我们的气质里找到中国现代绘本的创作形式。”
儿童问题研究者吴斌荣说,中国很早就有连环画,但国内市场主流目前仍以国外作品为主,本土原创绘本较少。她向读者介绍《牙齿,牙齿,扔屋顶》《大闹天宫》等6部中国原创绘本和3部法国绘本。其中,《牙齿,牙齿,扔屋顶》获2015年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给国内创作者带来很大鼓舞。如今,国内外优秀绘本作品不断增加,吴斌荣希望,图书馆、学校、社区合作,引导家长、老师和小读者欣赏、探索绘本故事中的美。
在“魔法阿姨”、儿童文学作家张弘她看来,推广绘本阅读不仅要有好的作品,也要讲究阅读方法。中国早期连环画的留白、法国绘本里的诗意,其中都凝结作家的深意,如何让孩子读懂这些作品?“童书看似简单,读懂它需要一点点魔法。有的绘本需要孩子和大人一起读,有的书要一辈子才能读懂,在人生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体验到的韵味也不同,这就是童书的魔法。”她认为,如果为孩子选对了绘本,就让他放松地去读,让他的耳朵听、让他的眼睛看就可以了,阅读的关键在于坚持。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