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仅三成学生上网为搜索信息,网络信息爆炸时代,专家提醒:家长帮学生甄别信息真伪尤为重要
11岁到18岁的学生中,有36.8%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29.5%的是去网络上搜索信息,还有9.2%的学生会选择玩网络游戏……
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媒介素养,成为沪上中小学纷纷考虑的问题之一。昨天,“中小学媒介素养普适性研讨会”在上海实验学校举行,会上还发布了《上海市中学生媒介素养白皮书前测部分》数据,结果喜忧参半。其中指出,“00后”当互联网上遇到信息甄别困难或者网上遇到创造困难后,更愿意向父母(50%)和朋友(25%)寻求帮助,甚至还有15%的学生会自我消化。与会教育界专家提醒,父母在帮助孩子的角色中尤为重要,而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和学生的自我消化需要重视,后测数据预计会在2020年初发布。
媒介素养虽不是陌生词,但却很少被提及。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学生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已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内,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验与探索。特级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从教以来,一直对学生的媒介素养非常关注,她认为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其作为未来公民最需要的素养之一,也顺应当今校长对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综合竞争力的初心。
一个新闻节目是如何诞生的呢?这与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何关联?东方卫视主播于飞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将学生的各个能力贯穿在整个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他分享的《媒介素养课程在核心素养、大语文时代下的新意义》为听众打开新思路。
作为上海大事见证人的记者宣克炅从近年来社会及教育界的热点社会新闻事件切入,分析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价值与意义,更呼吁这项教育科普到更广泛的人群。他深感新媒体不仅给受众带来的便捷,但烦恼也随之而来。他举例说,眼下许多青少年都在刷短视频,然而,短视频的内容往往缺乏“含金量”。尤其是,不少问题照片和视频未加修饰就传递给青少年,极大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成长。如此看来,普及青少年媒介素养,让青少年能有筛选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助理教授董晨宇表示,媒介素养的培养并不仅仅是读几本书、听几堂课这么简单。在数字时代,教育者应该从单纯的知识讲授中跳出来,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无处不在的媒体。更进一步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身边的种种媒介现象,如手机失联焦虑、手机游戏成瘾、线上隐私保护等话题,对之进行思考、讨论,乃至组织团队开展小型调查研究。这种主动式、项目式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媒介素养的意义。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