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的小说写作

2019-09-26信息快讯网

《文聚》上小说的作者多来自西南联大的师生。与反映时代的宏观历史叙事不同,《文聚》刊载的小说大多都非常关注时代下的个体生存,书写平凡人物的生命意志,这和现代主义思潮回归到人自身的主张有关,同时也凸显出特殊的“学院空间”中知识分子的观察视角。这其中以沈从文的《王嫂》(第1卷第2期),方敬的《司钟老人》(第1卷第2期)以及林元的《哥弟》(第1卷第3期)为代表,都很能体现上述特点。


关注个体的小说写作-信息快讯网

朱自清


沈从文在《王嫂》中塑造了一个历经生活苦痛而仍旧乐观坚强的妇女形象,王嫂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生死有命”,看起来属于悲观的宿命论者和自我麻木的民间思想,但王嫂对自己儿女那份深沉的母爱,对生活持有的热情则将这种宿命论升华为了强韧的生命力。而方敬的《司钟老人》写了一位长久为学校敲钟的老人,日复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儿子死于战争,老人在生活的磨难中始终沉默而隐忍。如作者写道:“愁苦是永恒的,他忘了时间,他在时间以外。只觉得很久很久了,他负担那份堕心的悲哀。他活得够久了,也苦得够久了;他现在还管着时间,但时间已无法测量他的苦痛。对他,时间是不吝啬的,但痛苦至少慷慨。”作者将“时间”这一元素与个人命运相勾连,由具体跃入了普遍,时间的有限性加剧了人的悲凉。小说是对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造成的命运轨迹的平静书写。而林元的《哥弟》则更像是沈从文《边城》那样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大淼、小淼哥弟与小菁的牧歌似的生活怡然自足,虽然大淼后因参军而不能完成与小菁的婚事,但故事没有从此转为悲剧,小淼热忱的等待着哥哥的归来,将纯净简单的氛围一以贯之,并不因环境而轻易打碎,这更像是作者的一首田园诗。《文聚》中还有大量的其他小说,如汪曾祺在《待车》(第1卷第1期)中尝试的意识流写作,马尔俄在《飓风》(第2卷第1期)中以中缅战争中英美盟军的心路历程这个崭新的视角来进行故事讲述,这些小说都别开生面,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作者:陈琳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任思蕴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