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前描摹“万里黄河第一坝”的系列作品,彰显着前辈艺术家以绘画为时代立言的殷殷之情
吴作人《黄河三门峡大坝(之二)》,油画,1959-1960年
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个稍显特别却又意味深长的艺术展览拉开帷幕。这便是亮相吴作人艺术馆的“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黄河三门峡》研究展”。
展览围绕吴作人以黄河三门峡为主题的作品展开,共展出吴作人相关作品18件(其中4件为复制品),文献资料近110件。这个题材不仅在吴作人的艺术生涯中意义非凡,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系列作品可被视为艺术家们满怀热忱拿起画笔拥抱新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中人们能够看到老一辈艺术家对祖国母亲的拳拳之心,以绘画艺术为所处时代立言的殷殷之情,时至今日依然给人们留下不少启示。
吴作人《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油画,1955-1956年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吴作人1950年代以黄河三门峡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正是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耐人寻味的是,吴作人一生中大量优秀的油画代表性作品都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方面是因为吴作人当时正值创作精力丰沛的盛年时期,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吴作人自觉践行其“艺为人生”艺术价值观的艺术创作成果。
吴作人《三门峡大坝工地一角 人定胜天(稿之二)》,木板油画,1959年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早期的十余年间,祖国大江南北掀起热火朝天的现代化建设。盘山公路、水库、大坝、水电站、钢铁厂、现代化纺织厂等一系列新鲜事物竞相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切实在人们身边发生着。从旧社会累累苦难中走来的艺术家们,与扑面而来的新气象新发展新人物新精神相遇,心悦诚服,信心满怀。拿起画笔,热情高涨地表现与讴歌现实生活、劳动人民,成为他们发自肺腑的自觉选择。当时,为了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祖国人民新的精神风貌,吴作人和许多老一辈艺术家一样一头扎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中,到祖国各地区考察写生:1952年,赴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考察;1953年,赴甘肃麦积山石窟考察;1954年,赴安徽佛子岭水库等地写生;1955年,赴内蒙古、河南黄河三门峡水利工地考察、写生;1956年,赴旅顺、大连写生;1957年,赴青海写生;1960年,为人民大会堂宁夏厅作画赴宁夏写生;1961年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东北旅行写生团”赴东北写生;1962年,赴苏州、无锡等地写生……
吴作人三门峡速写,1955年12月
其中,为了用画笔给黄河三门峡建设留影,吴作人曾分别于1955年和1959年两次赴三门峡水利工地考察写生。他不仅在工地旁画下大量的写生速写,回京后还创作了多幅油画作品,最终两幅油画代表作品和四幅速写作品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在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中,吴作人曾有一个“黄河三部曲”的宏大创作计划,可惜他在完成了其中的之一、之二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之三创作完成。
吴作人《黄河三门峡工程队宿营处》,油画,1959年
吴作人曾说:艺术要反映生活,反映环境,反映一个时代,反映一个民族。他倡导“艺为人生”的艺术价值观,认为艺术创作要准确把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他自己的艺术作品也从来都是对现实生活用心关照的成果和结晶,为新中国美术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今天,隔着时空的距离回望吴作人笔下的三门峡水利工地,我们会发现,这些表现当时生活的作品非但不过时,反而依然鲜活,触动人心。现实主义创作如何根植时代又超越时代?这些作品给出了答案:以激情拥抱生活,将真诚与技巧同时融于笔端,作品才能被赋予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吴作人《三门峡·中流砥柱》,纸质 炭笔,1955年12月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