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是否整体打捞将评估
印有“致远”字样的瓷盘、闪闪发光的舷窗、上了引信的鱼雷,时隔121年,沉睡海底的经年残片一一出水,一段悲壮的历史也重见天日。两个甲子,致远舰魂兮归来。
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辽宁丹东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基本确认“丹东一号”沉船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崔勇答记者问时指出,按照我国目前的打捞技术,整体打捞致远舰从技术层面没有问题。但致远舰未来将整体打捞还是原址保护还要经过完整评估。
图说:“致远舰”右舷。央视新闻截图
打捞方案完整评估后再行定夺
致远舰依然沉睡海底,能否整体打捞出水成为未来最大的焦点。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第五代外孙赵怀民希望能够尽早看到致远舰出水,“我希望能够整体打捞起来,因为沉没的致远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
而邓世昌第五代外孙叶伟力则强调希望能够科学打捞,“一定要科学打捞,不要破坏性打捞。尽量将致远舰及其内部相关文物,完整地打捞出来。”他还希望建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崔勇今天上午在发布会上透露,究竟是原址保护还是整体打捞,会消化本次探捞的成果,进行一个完整的评估。作为本次探捞负责人之一的崔勇,参与过南海一号沉船的整体打捞,他说,此前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案,就历时近5年。
“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也代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回应,是否打捞致远舰尚未提上日程,需要建立在进一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目前考古工作还没有正式进入文物大规模提取阶段,出水文物都是在抽沙过程中从泥沙中剥离出来的,为保护沉船船体结构,考古队并未对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块船体甲片进行捞取,这些需等到将来船体打捞工作计划出台后,再着手进行。”
专家表示,按照我国目前的打捞技术,整体打捞致远舰从技术层面没有问题。“即便沉船整体腐烂或者断裂,技术层面也可以做一个钢结构的整体框架来打捞,这在国外早有先例。”崔勇表示。
此外,丹东市文化局局长牛莉今天透露,丹东正在向国家文物局和相关部门上报建立甲午海战纪念馆。
10月4日,丹东港投入3700万元复制的致远舰正式合拢,长81.38米、宽11.58米,按照1比1还原致远舰包括士兵生活用品。未来这艘复制舰将作为爱过教育基地和博物馆。
图说:图解“致远舰”发现及打捞过程。
探捞现场“致远”就在12米水下
图说:探捞现场“致远”就在12米水下。资料图
今晨10时,丹东港潮水渐涨,海风扑面。乘船经过大东沟海战战场,远眺东港大鹿岛西南海域,这就是当年邓世昌和致远舰官兵血洒海疆的地方。
致远舰探捞平台位于丹东港西南10海里的海面上,随行的丹东港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海底深度大约在18米到23米之间。记者之前采访这里年长的渔民,他们讲早些年时,一到落潮就可以看到露出海面的沉船主桅,后被当地渔民锯掉变卖了。
“我们从小就知道这里有北洋水师的沉船,只是不确定这就是致远舰”。65岁的于开臣老人曾在大鹿岛村委会工作过,数十年来他一直都在搜集沉船的信息。
探捞平台大约一个足球场大小,正中间蓝底白字写着“致敬致远舰”五个大字,整个探捞平台浮在海面上,上面有抽沙机、潜水平台还有大吊车。
参与探捞的国家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致远舰”现在就在海面下12米到13米的位置,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整个船身呈侧卧,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9到10米,体量在1600吨左右。整个船体外轮廓形态保存尚可,但舱中损伤较大,杂乱分布较多碎木板、铁板等物品。
2014年,国家考古队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经过考古调查后,去年10月确定其为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但具体身份未确认,直到今天,才证实其为致远舰。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5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欲冲撞日舰与之同归于尽,但被日舰击沉,同舰官兵246人同殉职,邓与舰同沉,全舰仅7人获救。
■“致远”舰倾斜沉没的瞬间(日军目击者后绘制)
锁定铁证带有舰徽的瓷盘碎片
本次国家文物局对“丹东一号”沉船的再探查,始于今年8月初,两个多月打捞起100多件文物,而其中一组瓷盘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铁证。
学者萨苏回忆,“9月17日,当天发现的瓷器碎片位于沉船的舰尾,当时并没有记录太重要的内容,工作人员没觉得这些瓷器碎片很重要。第二天,陈悦提出北洋水师舰船上的瓷器可能会有标志,建议拼凑碎瓷片。当天,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就将这些碎片拼出一个瓷盘的形状。”
多年的猜测终于在这个瓷盘中得到解码。瓷盘最上面一行写着“CHIHYüAN”,就是英文“致远”的拼写。左右两边各有三支带有橄榄叶的装饰。下方是一个半圆,写着“THEIMPERIALCHINESENAVY”,也就是“中国皇家海军”的翻译。中间有两个篆字,上面是“致”,下面是“远”,共同组成一个中心舰徽。
“10月5日,我们提取出水了一枚152毫米副炮炮弹,结合之前的发现,致远舰的武器配备已经完整展现。此外,10月4日,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方形舷窗也打捞上岸,玻璃呈现龟裂状态。”周春水告诉记者。
图说:水下发现完整方形舷窗。央视新闻截图
将士遗骸将妥善处理以供凭吊
近代史专家、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关捷教授说:“当年在大鹿岛海域,北洋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战船和兵力与日本交战。打捞致远舰,打捞起的是一段历史。”
大鹿岛的渔民对于百多年前的那场海战依然难忘,“我们从小就听家里的长辈讲甲午海战,当时大鹿岛的渔民救上来不少清军士兵。后来我们出海时也多次看到露在海面上的桅杆,我们都管这叫‘邓世昌船’,老渔民都记得这里的坐标,因为下网捕鱼的时候一定要避开这里,避免挂到渔网。”村民于开臣说。
此次探捞中,发现了部分北洋将士的遗骸,上面都有烈火焚烧的痕迹。萨苏说,从这些遗骸上能看到他们经历怎样惨烈的战斗,“甲午海战中,致远舰冲锋时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炮击,这些船员都是在烈火中坚守岗位。”此外,这次探捞还发现一枚鱼雷引信已经插上雷管,说明当时的鱼雷已经处于待发状态。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是邓世昌留下的名言。
“通过探捞致远舰,我们知道在这场大海战中邓世昌不是一个孤独的英雄,他和他的战友们都无愧于中国第一代职业海军军人的称号。”萨苏说。
目前,考古队已经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将士的遗骸,以供后人凭吊、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