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从哪儿来的?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2019-10-07信息快讯网

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从哪儿来的?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信息快讯网

今天就是重阳节了,这个传统佳节自古就是人们登高望远、饮酒赏菊、思乡抒怀的日子。

到了晋朝,原来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已经蜕变成为一种节日活动。《晋书·孟嘉传》和《世说新语·识鉴》中讲了一个“龙山落帽”的故事:孟嘉任征西大将军桓溫的参军,并深得桓溫的器重。有一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溫在龙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登高设宴,许多重要的官僚出席宴会,当时大部分人穿着紧身的戎装,孟嘉是文官,就穿着宽身的官服。

山上的风很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在地,而孟嘉并没有察觉,而桓溫也向他左右的人暗示,不要去提醒他。过了一会儿孟嘉内急如厕,桓溫吩咐下人把帽子拾起来还给孟嘉,还叫一位叫孙盛的人写了一篇题为“落帽风”的文章嘲笑孟嘉在大庭广众之下失礼的行为。孟嘉的才思敏捷,文笔极佳,他也立即作了一篇文章还击,“其文甚美,四座嗟叹”。

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从哪儿来的?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信息快讯网

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成语“龙山落帽”形容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而上海人则把“落帽风”比喻风向不稳定的风或来无影去无踪的诡异的人。有意思。

中国幅员辽阔,有山地,有平原,平原无山可登,这样一来不是给希望登高避凶者带来了困难吗?于是,有人想到了汉字的谐音原理,用吃糕代替登高。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

他的前辈宋祁认为,早在唐代已有用吃糕代替登高的风俗,当时刘禹锡作《九日登高》诗时,原意想写“年年上糕处”的,但当时汉字的规范字中没有“糕”字,只好写成“年年上高处”,他还嘲笑大文学家刘禹锡不敢使用俗字,并作诗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从哪儿来的?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信息快讯网

宋代,在平原无山的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风俗。

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记:

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蒸糕馈送,上插彩小旗”。

南宋《梦粱录》中也讲:

“此日都(指今杭州市)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从哪儿来的?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信息快讯网

重阳糕与通常食用的糕无明显差别,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纸质小彩旗。其道理也很简单,古代旗帜多用于军队,旗帜所指就是军队所在,旗帜插在糕上,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当然,吃重阳糕就代表了重阳登高。

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从哪儿来的?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信息快讯网

农家自制的重阳糕通常为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纸旗就成了重阳糕,这就是所谓的“小红旗插白糖糕”。

重阳糕内掺以菊花粉,所以也被叫作“菊花糕”,在重阳的清晨,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贴到小孩的额上,再喊三声“愿儿百事俱高”,用以祝愿儿童健康,顺利的成长。

转载自:档案春秋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李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