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 | 海关文献:解码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钥匙
“在近代史研究领域,旧海关史料是一座丰富的史料库。”近日,“东亚现代化进程及旧海关文献在研究中的运用”学术研讨会暨《海关总署档案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出版物(1860-1949)》丛书、《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与旧海关资料研究集》新书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中国海关学会副会长田壮,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代表张绪先后致辞。
中国的旧海关制度是在被侵略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且长期由外籍人士担任总税务司,成为殖民者干预中国经济乃至政治的工具。但是从客观方面来说,中国旧海关建立起了与世界同步的海关制度,并形成了一套规范、完整、有序的进出口商品统计制度,其所编印的出版物分类系统,记录科学、内容丰富,不仅反映了海关各类事务的真实状况,也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对于研究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面貌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吴松弟教授主编的《海关总署档案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出版物(1860-1949)》丛书(中国海关出版社)收录了大量学术界至今为止很少人利用的图书,使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面貌在世人面前基本完整展现。该书收入的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大约300种,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旧海关管理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方面,还涉及进出口贸易、区域经济、交通、关税与金融、邮政事务、边疆考察、气象工作、海洋和内河航行、度量衡、中外条约等多个方面。此次总署丛刊的出版,意味着旧海关出版物绝大部分都已出版,将进入私人和公共图书馆的书架,便于学术界使用,必将极大地推进近代中国的经济、贸易、交通、城市、外交、华侨、海洋、生态变迁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吴松弟教授多年来在海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系统地从事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去年荣获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此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与旧海关资料研究集》,汇集了他从事近代经济地理研究与旧海关资料整理研究的主要论文,共收入42篇论文,1篇《〈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工作手册》,全书62万字。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协办。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滨下武志、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厦门大学教授戴一峰等在内的来自国内32所高校及机构的72位学者,在会上围绕东亚近代海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法、海关本体史研究和近代海关相关的经济史与区域经济研究展开交流讨论。
作者:陈瑜
编辑:陈瑜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