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究竟从何而来?

2019-10-10信息快讯网

自河西走廊向西,著名的丝绸之路绿洲道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和北缘一分为二。夹在这两条道路之间的,就是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部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如果把从“世界旱极”罗布泊沙漠的东南一直延伸到敦煌的库姆塔格沙漠也算在里面,那么塔克拉玛干沙漠展延将近三十六万平方公里,占塔里木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百分之八十五属于流动沙丘,它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区。

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地名的意思,真可以用众说纷纭来形容。最新修订过的“百度百科”引用1987年的一篇文章说,该名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山下面的大荒漠”。覆按原文,作者其实把它释读为“淹没在沙漠‘底下的住所’”。原作者的说法,已失于穿凿过求;“百度”编者复以师心增损其意,则冀其不为揣摩影响之谈,斯亦难矣!

民间曾有过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谓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译言“进得出不得”。这个“大众辞源学”式的解释已被钱伯泉发表于2005年的论文所否定。他提出该词当源于“胡杨之地”。然而,把同一语言之中读音与正字法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词硬说成是同一个字,似很难令人赞同。


“塔克拉玛干沙漠”究竟从何而来?-信息快讯网


在国外,俄国学者E·捷尼舍夫早在1961年就提出,塔克拉玛干译言被遗弃、荒废之地。该词前一部分源于阿拉伯语词tark,译言放弃。它以tak的形式被借入维吾尔语,加上维吾尔语的后缀-lik,变为takli。至于其后一部分makan系源于波斯语或阿拉伯语词makān(译言地方、居地),乃是所有人都一致的认识。俄罗斯学者E·M·波思贝洛夫在《世界地名志:地名词彚录》(1998)一书中采用的,大体就是这一看法。

杰出的瑞典突厥学家G·雅林在刊载于《突厥系诸语言》杂志第一卷第二分册(1997)的论文中,回顾了有关该地名的各种辞源学阐释的历史。他评论捷尼舍夫的见解说,源词里的tark在借入语里变为 tak,这可用源词中长元音a(实际上词中的元音是a,而非长元音ā)之后的-r在借入语中颇易脱落来解释,但其后缀-lik发生尾辅音-k的脱落(-lik>-li),则在这里仍无法获得满意的解释。雅林还枚举了早期西方学者对该地名的一些解释,如“许多散落陶片的地方”(Magnus B?覿chlund)、“流沙向前移动的处所”(斯文·赫定)等。但他觉得它们都有欠允当。

按照雅林本人的意见,这个地名原应作taqlar-makan,其前半源于波斯语,译言拱门、有拱门的建筑,穹顶或拱形建筑,再加上复数后缀-lar。后缀的尾辅音在借词中脱落,遂变为taqla-makan,译言有拱形建筑的原野。雅林的拟构从词法构造角度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除实心佛塔的外观稍似“穹顶”外,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土墙遗址,实在很难看得出什么拱门或穹顶建筑。此外,纵然其中遗址再多,以此为特征来标示这么大一片空旷的荒野,仍不免夸张之嫌。他的意见可备一说,但显然还不足以被当作定论来接受。根据雅林的看法,这个地名的形成非常晚,至今还不到两百年时间。可是,为什么一个新创制不久的地名,会在使用它的人群中很快变得既不知其所从来,亦不知其意若何?与这样的解释相比,或不如认为,那是一个从更久远的年代中被保存下来,惟其语意已被丢失的历史地名。

日文维基百科又有别一种说法。据云该地名由维吾尔语takli(译言死亡)与makān两合而成,意思是“死亡之地”、“永远不存在生命之地”。条文未言明这样说的根据在哪里,致使读者百般猜测而未得其解。该条所引takli,或即源于阿拉伯语tark、并由“离弃”转义为“死亡”的维语外借词?另外,属于突厥语系(此依突厥诸语不宜归入“阿尔泰语系”之见而言,故以“语系”名之)的语言里还有nesli tükenmek(nesli译言种属、后裔)一词,其意若曰“[族类]日渐消亡”(to die out);该词组后一个词中的-n-若被置换为-l-(tükenmek﹥tükelmek),则其读音亦与塔克拉玛干十分相近。谓塔克拉玛干译言死亡之地,或因其音颇与tükelmek/ tükenmek相似乃耳?无论如何,用它来释读塔克拉玛干的语义,仍多强勉之憾。


作者:姚大力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任思蕴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