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成果渐显,上海“小白玉兰”蓓蕾初放
梨歌新声·蓓蕾金秋——2019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颁奖展演日前在金山区文化馆举办。刘曙铭、王卓然等34位选手最终获得了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及提名,北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选送的九个集体节目获优秀集体节目称号。此次评选还展开了网络公开票选,六位选手被选为“最受观众喜爱小白玉兰”。
活动虽在远郊,现场在小演员与家长老师的参与下好不热闹。朱泾第二小学的学生们带来的锡剧《双推磨》引来叫好掌声,陈珂菡又带来京剧《钓金龟》选段,架势有模有样。而上海京剧院杨扬、严海鹰,上海沪剧院朱俭、王丽君,上海越剧院杨婷娜等青年戏曲演员也来为孩子们助阵,与他们合作上演京剧、沪剧与越剧的经典选段,稚气未脱的童声之中,更显得舞台朝气蓬勃,让专业青年演员都笑称很有“危机感”。
而这正是上海20多年间“戏曲进校园”取得的丰硕成果。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称号评选活动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于2012年推出。活动为展示少儿戏曲学习成果,褒奖优秀少年儿童和园丁辛勤付出而专设,旨在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少儿戏曲人才,推动中华戏曲的保护传承。活动举办的八年间,已有超过200多人次小朋友获得了“小白玉兰”称号。许多小选手正是通过这一平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在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戏曲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2017年,中宣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将“戏曲进校园”摆在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突出位置。《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充实艺术教育课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如戏曲名家进校园、戏曲展演展示、戏曲赏析(讲座)等群体性活动,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各级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文化(艺术)馆等要举办学生戏曲活动,开展戏曲排演观摩、角色和行当体验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
可以说,上海作为较早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城市,其推广模式与深入程度无疑更进一步。上海剧协联合戏曲中心、群艺馆、艺教中心、沪上优秀戏剧院团以及大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戏曲艺术家,为上海践行戏曲进校园的尝试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协调服务,更一路见证了上海各区为践行戏曲进校园所做出的努力、尝试和可喜的收获。两年多时间里,多方努力正使得戏曲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学校内通过课堂教育,获取对戏曲的知识,拓展艺术视野,同时也在学生中培育起了年轻具有活力的戏曲新观众,推进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就拿朱泾第二小学选送的锡剧节目来说,这本不是上海本土广泛传播的剧种,而是流传于长三角地区的滩簧小剧种。而其却能在上海远郊的基础教育中扎根。在朱泾第二小学,还特别成立了锡剧社团,让孩子们在欣赏锡剧的同时、学唱训练,参加各类比赛、节目,扩大这个江南剧种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影响和传播。而今年“小白玉兰”获奖者中,已有走上专业道路的好苗子。陈珂菡小小年纪已经是拿奖专业户,分别获得过三次中国小梅花荟萃金花和“小白玉兰”称号,正是平台的推动和鼓励,让她走上专业道路,成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班学生,工老旦行当。而此次参与表演的国有院团专业演员,同样是多年深扎“戏曲进校园”的资深老师。舞台上不少“小白玉兰”均来自他们的悉心栽培。在舞台表演之外,越来越多的专业演员投入到对于青少年、白领大学生的戏曲教学之中——培养观众更培养舞台新星。此次由上海京剧院优秀演员庄顺海、严海鹰共同辅导的新疆京剧班,就被活动授予“戏曲进校园京剧特色示范班”称号,与此同时,上海剧协还为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挂牌“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孵化基地”,表彰同时,将进一步推动“戏曲进校园”在上海远郊地区向纵深发展。
在主办方看来,“戏曲进校园”不仅是培养“戏迷”或是潜在的戏曲从业者,更是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而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就是提高学生们的艺术审美修养、激发创造想象力、增进文学修养陶冶情操。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窗,窥见国风之美,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在他们内心,让学生们能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据介绍,上海剧协将在接下来协同开展戏曲普及教育师资人才的培训工作,系统性地打造一支懂戏爱戏的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这些专业师资力量,让戏曲深入校园,扎实推进中国少儿的民族美育教育、艺术教育。
活动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金山区教育局、金山区文旅局主办,金山区文化馆、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上海音像出版社支持。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柳青
图:祖忠人摄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