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谱》对英文的贡献 | 曾泰元

2019-10-14信息快讯网

《中国食谱》对英文的贡献 | 曾泰元-信息快讯网

上个世纪,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在《中国食谱》中记录了二百多道经典菜式,此书修订、重印、翻译不计其数,以不同面貌畅销欧美数十年,对英语和饮食文化的影响都很深远。

《中国食谱》第一版于1945年在美国问世,最初以英文写成,原书名为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字面是“如何用中文做菜吃饭”)。直至2016年,经历了漫长的71年后,《中国食谱》中文版才首度面世。

关于作者,一般的说法是:此书乃一家人合作的产物,杨步伟用中文口述食谱,女儿赵如兰翻成英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审校并作注。不过也有号称熟悉内情的美国出版人主张,事实上整本书都是赵元任假杨步伟之名写的。

真相或已无考。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巨大,不仅以新颖之法教授了中菜烹饪技巧的“术”,还生动幽默地传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道”,甚至在中翻英方面,也凸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做出了改变英文、流传后世的贡献。

美国知名的美食记者与烹饪史学家安妮·门德尔松(Anne Mendelson),称赞此书是“第一本真正有深刻见解、以英文撰写的中国菜谱”(the first truly insightful English-language Chinese cookbook)。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 S. Buck)甚至在导言里说,要提名杨步伟角逐诺贝尔和平奖,因为“世界和平之道,有比新菜美食上桌、大家围坐享用更好的吗?”(What better road to universal peace is there than to gather around the table where new and delicious dishes are set forth?)

胡适也为此书作序。他除了概述中国饮食的传统、赞美赵夫人杨步伟的厨艺之外,还提到了书里的语言创新。胡适特别点出作者新造的一些词语用法,譬如去腥料(defisher,字面“除鱼剂”)、炒(stir-fry,字面“翻炒”)、烩(meeting,字面“会面”)和汆(plunging,字面“没入水中”),并预测这些创新将会留在英文中,成为赵家在语言上的贡献。

胡适有先见之明,1945年的预测果真应了验。

最经典的例子是“炒”。作者发明的stir-fry这个新词,后来在英语世界广为流传,多本英文词典先后纳入,迅速就正式成为英语的一员。在《中国食谱》里,作者以一个语言高手的口吻,风格独特地描述了这种烹调法:“炒可定义为武火薄油连搅快煎切碎的食材再淋上酱汁。我们称之为翻炒,或简称为炒”(Ch’ao may be defined as a big-fire-shallow-fat-continual-stirring-quick-frying of cut-up material with wet seasoning. We call it ‘stir-fry’ or ‘stir’ for short.)。

英语世界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收录了stir-fry(炒),《中国食谱》这个特色鲜明的定义也成了该词最早的书面证据。OED明载,英文里的stir-fry最初是名词,指的是炒的动作、过程和方法,可转指烹调后的成品“炒菜”,也可作为烹饪动词“炒”,甚至还派生出stir-fried(“炒的”,过去分词作形容词)和stir-frying(“炒”,动名词),生命力十分旺盛。

《中国食谱》对英文的贡献 | 曾泰元-信息快讯网

我研究OED多年,发现OED在讲述中国菜时颇为重视《中国食谱》,从中一共引用了11个段落作为书证。其中的6条书证也各自代表着6个英语新词的源头出处。胡适猜四中一,只有stir-fry猜对,他同时看好的去腥料(defisher)、烩(meeting)和汆(plunging),可惜都不在其中。

除了stir-fry及其派生词之外,《中国食谱》另有5个新造词语进入英文并被收录于OED,丰富了英语词汇:调味料的酱油膏(soy jam,意译),烹调法的红烧(red-cooking,直译),以及美食的锅贴(potsticker,直译)、点心(dim sum,粤语音译)和元宵(yuan hsiao,国语音译)。

酱油的英文soy(全称soy sauce)直接借自日文的shōyu(酱油),在英文行之有年。酱油膏是中式烹调的调味料之一,当时没有英文的说法,作者便以现成的soy(酱油)为基础,加上jam(果酱)来描述其浓稠程度。soy jam(字面“酱油果酱”)这一创新说法后来也进入OED,成为英文的一分子。

红烧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烹调法,英译时传统多诉诸解释,如braise/stew in soy sauce(字面“用酱油烧/炖”),然而作者却大胆直译,把它逐字翻成red-cooking(red “红” + cook “煮” + -ing “动名词后缀”)。这个新词貌似中式英语,不过在英语母语者看来,却展现出修辞鲜活而不落俗套的魅力,后为OED所收。动词red-cook由动名词red-cooking逆构词而得,也是OED的一员。

锅贴的英文potsticker也是类似译法。作者同样大胆直译,“锅”是pot,“贴”是stick,再加上英文的名词后缀 -er,就发明了potsticker(字面“贴在锅上之物”)这个新词。值得注意的是,1945年第一版的《中国食谱》没有potsticker,要到1963年的修订版才出现。

粤菜饮茶的“点心”是汉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外中餐馆最为人熟知的品项之一。“点心”的英文现在多作dim sum,不过早期的拼法比较混乱,1945年《中国食谱》出版时,作者依粤语发音拼为tim-sam,是粤菜“点心”在英文里的第一个书面证据。

另外,作者音译元宵,把这一食品写成威妥玛拼音的yuan hsiao,也是英文的首创。《中国食谱》的第一版提到“橙汁元宵”(orange soup with yuan hsiao)的作法,OED以之作为书证,不过后来的修订版已经将其删除。

除了给英文贡献了炒(stir-fry)、酱油膏(soy jam)、红烧(red-cooking)、锅贴(potsticker)、点心(dim sum)和元宵(yuan hsiao)6个新词外,《中国食谱》里还有5段文字获得OED的青睐,被引作5个饮食词语的书证:芙蓉蛋(egg fu-yung)、面条(mien)、大豆(soybean)、川味(Szechuan)、未发酵的(unraised),兹不赘述。


作者:曾泰元
编辑:吴东昆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多款装备亮相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式,其中少不了上海航天的贡献
英国爸爸开讲:起英文名字如何避雷,孩子才不会尴尬一辈子……
针对火箭总经理发布不当言论,多位明星发声退出NBA中国赛
激动人心!北京地铁2号线,“我爱你中国”专列等你来
中国的连环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气象局:今日寒露,深秋将至,一起读唐诗、赏菊花吧!
载重近22万吨!这艘中国制造的“海上巨无霸”让外国网友惊叹
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新贡献 ——印度和尼泊尔各界人士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访问
科技和人文的融合,最终是人的融合,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国内外学者推动科技人文评价体系进步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表: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毕飞宇:一支烟的故事—写给儿子
中国社交软件公司进驻硅谷,触发美企人才流失危机
“专业人士”说煤气罐着火不能先关阀?中国消防霸气回怼!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表 两个重要指标双双超过6.5亿吨
颜值不输朱一龙,精通俄语、能写书法、拉二胡,关键是,大飞机离不开他的贡献
太燃了!中国“追星女孩”风餐露宿七年,斩获国际大赛金奖:因为热爱,所以值得
习近平致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
全英文的垃圾分类指南,国际友人请收好!70秒看进博会(3)
国台办再批蔡英文“双十讲话”:搞对抗没有出路,谋“台独”更是绝路
蔡英文蹭NBA热度,国台办:无非为了捞取选举利益
现场 | 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名家风采,他们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李强应勇为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和“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颁奖
陈亚军:从理性到经验,杜威改造传统哲学的两大贡献
美国为何没有华人英雄?纽约华人博物馆举行展览,讲述他们尚未被认可的贡献
国际军体主席盛赞武汉军运会:世界将更了解中国对和平的贡献
英文新书推介
©2014-2024 dbsqp.com